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政民互动 在线访谈
本期嘉宾
本期嘉宾
姓名 马宏伟 职务
本期嘉宾
姓名 张延明 职务
本期嘉宾
姓名 彭邦本 职务
本期嘉宾
姓名 赵德润 职务
本期嘉宾
姓名 杨明森 职务
本期嘉宾
姓名 曹立 职务
本期嘉宾
姓名 刘庆柱 职务
本期嘉宾
姓名 单霁翔 职务
本期嘉宾
姓名 金一南 职务
本期嘉宾
姓名 肖向荣 职务
本期嘉宾
姓名 张燕冬 职务
本期嘉宾
姓名 徐光春 职务
访谈简介
访谈简介
主题 第十四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直播间 时间 主持人 主持人张泽群
  • 主持人 主持人张泽群 2020-09-22 14:50:3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家乡的亲人们,大家好! 我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张泽群,俺是河南人。
  • 主持人 主持人张泽群 2020-09-22 14:51:11
    首先,要感谢黄帝文化国际论坛的总策划朱海老师邀请我,有幸再次担任黄帝论坛的主持人,在这里首先请允许我代表组委会,对各位的光临和关注表示热烈的欢迎、衷心的感谢!
  • 主持人 主持人张泽群 2020-09-22 14:51:50
    黄帝文化国际论坛已经历经13届,不仅生机勃勃,而且硕果累累,每年都是在三月初一开幕,在三月三拜轩辕之前,我们要感念轩辕黄帝的恩德,来弘扬轩辕黄帝的文化和精神,但是2020年,因为发生疫情,我们从春移到秋,这一年我们从春共同走到了秋,我们一同再次经历风雨洗礼、艰难困苦,我们的民族再次呈现出百折不挠、玉儒于成。在这里我们要欣慰地向先祖报告,我们没有辱没炎黄子孙之名!我们要带着胜利的喜悦向祖国报告,向党和人民报告。 今天是我们的开幕式,也是我们秋分时节,秋分将离,昼夜将居,冷暖相适,也是金灿灿收获的时节,在2020年,伟大的中华民族还有一个沉甸甸的果实,那就是我们实现了千百年的小康梦,在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果实对于我们今天的论坛也是意义非凡。
  • 主持人 主持人张泽群 2020-09-22 14:52:59
    就在去年这个金秋时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视察,我们也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讲好黄河故事。黄河因为黄色而得名,“黄”在《说文解字》当中说帝之色也,从田、从光。田是万物之母,光是文明之源。正是黄土黄河造就了我们民族的肤色,黄帝文化、黄河文化也成为我们文化的本色。
  • 主持人 主持人张泽群 2020-09-22 15:05:11
    所以说第十四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第一次畅想"双黄",今年我们的主题就是“黄帝文化与黄河文化”。今年的论坛依然是群星闪烁,值得期待。在一天半的时间,我们将进一步探寻黄帝文化和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并且分享黄河文化黄帝文化的价值脉络。在此让我们共同预祝第十四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圆满成功!
  • 嘉宾 马宏伟 2020-09-22 15:05:50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专家学者,同志们,朋友们:在这金秋送爽、瓜果飘香的丰收时节,来自海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欢聚黄帝故里,隆重举行第十四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在此,我谨代表新郑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百万故里人民,向各位领导、嘉宾、专家学者及各界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 嘉宾 马宏伟 2020-09-22 15:06:10
    黄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帝文化和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去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在郑州主持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会上指出: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孕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早在上古时期,炎黄二帝的传说就产生于此。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郑州市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机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 嘉宾 马宏伟 2020-09-22 15:07:19
    本届论坛以“黄帝文化与黄河文化”为主题,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华黄帝故里建设促进会、郑州市人民政府、政协郑州市委员会主办,新郑市人民政府、河南省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承办。论坛由著名策划人、优秀诗词作家朱海老师担任总策划;同时,我们还有幸邀请到央视著名主持人张泽群先生担纲论坛主持。
  • 嘉宾 马宏伟 2020-09-22 15:08:11
    下面,请允许我向大家隆重介绍出席今天开幕式的各位领导和嘉宾,他们是: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共河南省委原书记、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首席顾问徐光春先生; 联合国前主管经济社会事务副秘书长沙祖康先生;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原中央防范办公室副主任高以忱先生;国务院参事室新闻顾问、中央文史馆馆员、原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特别顾问赵德润先生; 郑州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张延明先生; 由于邀请到的嘉宾较多,请待全部介绍完毕后一并鼓掌欢迎,他们是: 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主任彭邦本先生;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河南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常有功先生; 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郑州市政协原主席李秀奇先生; 河南省民政厅原常务副厅长鲁献启先生; 河南省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会长高林华女士。
  • 嘉宾 马宏伟 2020-09-22 15:08:15
    下面,请允许我向大家隆重介绍出席今天开幕式的各位领导和嘉宾,他们是: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共河南省委原书记、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首席顾问徐光春先生; 联合国前主管经济社会事务副秘书长沙祖康先生;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原中央防范办公室副主任高以忱先生;国务院参事室新闻顾问、中央文史馆馆员、原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特别顾问赵德润先生; 郑州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张延明先生; 由于邀请到的嘉宾较多,请待全部介绍完毕后一并鼓掌欢迎,他们是: 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主任彭邦本先生;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河南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常有功先生; 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郑州市政协原主席李秀奇先生; 河南省民政厅原常务副厅长鲁献启先生; 河南省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会长高林华女士。
  • 嘉宾 马宏伟 2020-09-22 15:10:48
    还有来自中国古都学会、中国明史学会、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黄河文化研究会、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大学等学会、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 嘉宾 马宏伟 2020-09-22 15:11:50
    今天,我们还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人民网、新华网、央广网、人民数字传播、河南日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电视台、大河报、河南商报、东方今报、河南工人日报、河南经济报、大河网、映象网、郑州日报、郑州人民广播电台、郑州电视台、郑州晚报、中原网、腾讯网、百度、凤凰网等20多家200多位新闻界朋友们,掌声欢迎! 出席今天开幕式的还有新郑市委书记马志峰及新郑市四大班子领导同志。由于时间关系,出席今天开幕式的领导、嘉宾还有很多,在此不再一一介绍,敬请谅解。
  • 嘉宾 马宏伟 2020-09-22 15:12:23
    近年来,新郑市紧紧围绕“南动”战略定位,突出“四个特色”,实施“九项工程”,争创“四个一流”,努力在郑州、全省乃至更大范围争创一流、争当示范,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第39位、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31位、财政收入百强县市28位、工业百强县市32位、科技创新百强县市47位;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总体评价连年位居河南省首位。先后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试点市、河南省首批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市等称号。
  • 嘉宾 马宏伟 2020-09-22 15:12:50
    新郑文化底蕴深厚,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创业、建都之地,被誉为中华第一古都;拥有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5000年的黄帝文化、2700年的郑韩文化以及与黄帝文化紧密关联的具茨山岩画文化;孕育了春秋名相子产、战国思想家韩非、汉代军事家张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宋代建筑学鼻祖李诫等历史名人;先后引进河南工程学院、中原工学院等大中专院校24所、在校师生20多万人,是河南省拥有高校最多的县(市)。热情好客的故里人民欢迎各位的到来。
  • 嘉宾 马宏伟 2020-09-22 15:13:07
    今天开幕式共有三项议程:首先,请郑州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张延明先生致欢迎词,大家掌声欢迎!
  • 嘉宾 张延明 2020-09-22 15:22:15
    尊敬的徐光春书记,尊敬的沙祖康大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好!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指导河南、作出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重大部署一周年之际,今天,我们相聚黄帝故里,隆重举办第十四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开展黄帝文化与黄河文化的研讨交流,这对我们讲好“黄河故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今天,我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徐立毅同志的委托,首先代表郑州市委、郑州市人大、郑州市人民政府、郑州市政协,向前来出席论坛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各位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 嘉宾 张延明 2020-09-22 15:22:37
    进入新的时期,国家黄河战略的实施,既给郑州发展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也赋予了郑州更大的使命担当。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弘扬黄河文化的号召,认真贯彻总书记“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指示精神,我们立足郑州丰富的文化资源条件,坚持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主线,着力推动“黄河文化带”“环嵩山文化带”和郑州中心城区文化板块“两带一中心”历史文化布局,积极推进郑、汴、洛“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世界级文化旅游带建设,正在努力把郑州打造成为“华夏之根、黄河之魂、天地之中、文明之源”的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
  • 嘉宾 张延明 2020-09-22 15:23:08
    华夏同根,万祖同源。黄帝文化、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和魂,凝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要素,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基因,彰显着中华儿女文化自信的坚实底气。 五千年来,黄帝文化、黄河文化在郑州代代传承、历久弥新,激励着海内外亿万华夏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每年一届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已经发展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团聚的和谐盛典,每年一届的黄帝文化国际论坛已经成为华夏儿女传承弘扬黄帝文化、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
  • 嘉宾 张延明 2020-09-22 15:23:43
    我们相信,通过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的解读研讨,一定能使我们对黄帝文化、黄河文化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对其演化的脉络肌理、精神的深邃内涵、传承的时代价值等有一个更准确的把握,这对于我们讲好“黄河故事”,坚定文化自信,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弘扬好,是一次有力的指导、帮助和促进。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用好论坛成果,更加坚定地担负起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光荣使命,把黄帝文化、黄河文化联系起来,把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贯通起来,把历史基因和时代精神融合起来,深化研究阐释,拓展传承载体,为建好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郑州应有的贡献。最后,祝第十四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谢谢。
  • 嘉宾 马宏伟 2020-09-22 15:25:41
    下面,请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彭邦本致辞。
  • 嘉宾 彭邦本 2020-09-22 15:25:58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在这秋高气爽、金桂飘香的美好季节,我们相聚在黄帝故里故都新郑,隆重举行万众期许的第十四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在此,我谨代表中国先秦史学会,向莅临论坛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 嘉宾 彭邦本 2020-09-22 15:26:06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在这秋高气爽、金桂飘香的美好季节,我们相聚在黄帝故里故都新郑,隆重举行万众期许的第十四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在此,我谨代表中国先秦史学会,向莅临论坛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 嘉宾 彭邦本 2020-09-22 15:29:23
    司马迁在《五帝本纪·太史公本纪》反复讲,他曾经到过长江流域,他到长江流域以后发现风俗不一样,和文献记载的黄帝传说、黄河文化是一致的,在长江上游就记载,黄帝和长江族群通婚,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居降水,一个弱水(音),降水在古书当中徐霞客以前,通常就指的是长江,在降水居的青阳,在弱水居住的,后来就诞生颛顼高阳等等,这些传说最近这些年都逐步得到了考古学的印证。在长江上游地区,考古学工作者最近这些年,已经发掘出了特色鲜明的马家窑文化彩陶,甚至我们河南省庙底沟文化的彩陶,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从宏观历史进程印证了黄帝的传说。所以黄帝文化很早就在先秦时期,实际上在战国时期就已经走向长江流域,甚至是长江以南广大地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黄河文化根脉和源头仍然是在我们黄河流域。
  • 嘉宾 彭邦本 2020-09-22 15:29:40
    “黄帝修真万国朝”,5000多年前,黄帝在黄河流域登上历史舞台,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发展,在新郑这块热土上,出生、创业、建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为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提供了“基因”保障,缔造了炎黄子孙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根亲观念,和“万姓同根,万宗同源”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黄河文化与黄帝文化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今天上午我们举行简短的祭祀黄帝仪式,通过今天上午短暂的考察,我们能够深深地感觉到新郑作为黄帝故都故里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经济社会发展包括文化的发展,热火朝天,发展得非常好。
  • 嘉宾 彭邦本 2020-09-22 15:30:00
    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号召“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两黄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一周年之际,我们黄帝文化国际论坛以“黄帝文化与黄河文化”为主题,紧扣时代的脉搏,昭示民族精神,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 嘉宾 彭邦本 2020-09-22 15:30:13
    在此,真诚地希望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深入探讨黄帝文化和黄河文化的思想内涵、相互关系及时代价值,在新时代的召唤下,让黄帝文化和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铸起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衷心祝愿第十四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圆满成功!祝愿各位嘉宾朋友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美满,幸福安康! 谢谢大家!
  • 嘉宾 马宏伟 2020-09-22 15:30:41
    下面。请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特别顾问、国务院参事室新闻顾问、中央文史馆馆员赵德润致开幕词。
  • 嘉宾 赵德润 2020-09-22 15:31:09
    尊敬的徐光春书记、沙祖康大使。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发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一周年之际,在亿万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人类英勇壮举的金秋时刻,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历史节点,我们相聚在黄帝故里、轩辕湖畔,隆重举行第十四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在此,我受许嘉璐会长的委托,谨代表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向莅临论坛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 嘉宾 赵德润 2020-09-22 15:31:21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黄帝文化国际论坛”就是这样一颗传承向上向善、坚定文化自信的种子,13年前在黄帝故里生根发芽,沐浴着党和政府的阳光雨露,在社会各界的关爱呵护下,以执着而坚定的家国情怀,以蓬勃的生机持续地向上生长。
  • 嘉宾 赵德润 2020-09-22 15:31:31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郑州,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明确阐述了黄河文化的重要定位和重大意义,对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作出了战略部署,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回首来路,传承黄帝文化与黄河文化已成为我们的文化自觉;再启新程,弘扬黄帝文化与黄河文化将激励我们求索历史的必然。本次论坛以“黄帝文化与黄河文化”为主题,就是要把“文化自觉”和“历史必然”紧密结合起来,将总书记的牵挂与嘱托,转化为我们实实在在的担当与行动。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唯有在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勇立潮头。
  • 嘉宾 赵德润 2020-09-22 15:31:36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郑州,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明确阐述了黄河文化的重要定位和重大意义,对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作出了战略部署,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回首来路,传承黄帝文化与黄河文化已成为我们的文化自觉;再启新程,弘扬黄帝文化与黄河文化将激励我们求索历史的必然。本次论坛以“黄帝文化与黄河文化”为主题,就是要把“文化自觉”和“历史必然”紧密结合起来,将总书记的牵挂与嘱托,转化为我们实实在在的担当与行动。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唯有在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勇立潮头。
  • 嘉宾 赵德润 2020-09-22 15:31:54
    经历过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住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铸就民族精神、丰富时代精神的极端重要性。我们期待黄帝文化国际论坛为坚定文化自信、塑造民族品格发挥更大的作用。希望各位讲演嘉宾围绕论坛主题,紧扣时代主线,深入挖掘黄帝文化和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和中国精神,以“尺寸之力”积“千秋之功”,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献计献策。 最后,祝愿第十四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圆满成功!祝愿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 嘉宾 赵德润 2020-09-22 15:32:06
    现在,我宣布,第十四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开幕!
  • 嘉宾 马宏伟 2020-09-22 15:32:25
    谢谢赵会长热情洋溢的讲话!也感谢赵会长连续十四年来新郑参加一年一度的黄帝文化国际论坛。开幕式到此结束。请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就位。下面,有请央视著名主持人张泽群先生主持今天下午的论坛。
  • 主持人 主持人张泽群 2020-09-22 15:32:48
    我们一直在探索文化源流,文化的根脉,在这当中我们对文化文明认知更加加深,在我们生活当中有时候经常会把文化和文明混为一谈,在社会学对于文化的定义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于文明的定义有一种比较倾向化,叫特定区域和时间内的文化集成,有一位今天要上场的嘉宾,对文化和文明区别定义更为准确和生动,他就是接下来要上场的著名媒体人、作家,也是中国环境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杨明森先生,杨总编对于文化和文明的界定,我们一听就能记住,他说知道皮草的一百种穿法,这叫文化,知道不穿皮草,就可以减少杀戮,这叫文明。今天,我们善于用生动形象来讲解文化与文明的杨明森总编,将为我们演讲他在黄帝论坛上的主题演讲,黄河生态文化核心要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有请!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5:33:4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学者: 每次我们到郑州、到新郑,都有一种文化的朝圣感,新郑有很多重要的历史人物,特别是我们敬爱的伟大的轩辕黄帝,还有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省部级干部白居易,白居易出生在新郑东郭寺村,16岁写下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他是为了参加公务员考试,参加科举考试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有很多寓意,有很多学者做过解读,他最大的意义是对大自然的赞美。他写过很多诗被称为诗魔,我请大家注意,他写过很多野生动物,白居易描写野生动物和其他诗人作家不一样,其他诗人作家描写野生动物是拟人化,通过动物来写人,白居易直接写动物,是用人的感情揣度动物感情,所以我们感觉白居易更像是为动物代言。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5:34:13
    有一首能够体现对野生动物的热爱和体恤的是鸟,这中间有两句,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盼母归,在白居易看来,生命是平等的,人应该尊重自然,尊重动物,他劝导人们在抚育小鸟的阳春三月不要打鸟。我之所以请大家注意白居易这首诗,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引用过诗中这两句话,总书记讲,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等哲学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盼母归经典诗句,这些质朴的自然观至今仍然给我们深刻的警示和启迪。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5:34:37
    习近平总书记还引用白居易另外一句话,总书记讲人类追求发展的需求和地球资源的有限供给,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古人说: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反映了这一矛盾。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5:34:50
    白居易这句话源自于策论,大家知道他参加公务员遴选时,准备很多备选题,其中最后把它编成策论,策论之二就是专门写人与自然的关系。大家看这一句话,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这不就是矛盾吗?白居易认为大自然提供给人的资源财富是有限的,但是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以有限应对无限,必须克制欲望,并且要有强制性约束。如果毫无节制开发利用资源,最终一定会导致资源枯竭。请大家注意,白居易是在唐代就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5:35:07
    在唐代,朝廷专门制订了禁止破坏河湖有关规定,设置了管理山林的部门和官员,他的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资源利用更加符合自然的规律,有度、有节、有章法,给大自然以休养生息的时间。要顺应天时,春节在大规模开始捕鱼之前,不准在山野草泽撒网,秋季在豺狼开始捕猎准备越冬之前不准打猎,在鹰隼准备成长之前,不准把一切捕鸟工具带进山林,其实在唐之前,在汉都有。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5:35:22
    习近平多次引用白居易的诗句,反复强调一个思想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可以说建设生态文明,牢牢把握一个观念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黄河文明的深刻要义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十九大报告》,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定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不仅有一段专门阐述,而且在其他篇章里面也多次强调这个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个论断非常精彩,非常重要,准确地概括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意义。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5:35:39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三大内涵: 第一,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是自然界演化的产物,是大自然和生态界一部分,我们大家知道,如果把地球45亿年的历史压缩成24小时,那么人类出现的时间,只有一秒。所以没有人类自然界照样很好,但是没有自然,人类就无法生存,社会就无法发展。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5:36:41
    第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平等和互动的。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可以,而且必须利用自然。但是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对待自然,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不能只讲利用不讲修复,不能只讲发展不讲保护。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5:37:13
    第三,自然界按照自身的规律在不停地运动,人类的活动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否则就会遭到报复,恩格斯有一段著名的话,人类陶醉于战胜自然的喜悦,却不知道自然界正在积存着更大的惩罚。革命导师和很多哲人他们的预见后来果然被西方工业文明所证实。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5:44:33
    西方工业文明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伟大贡献在于把人类带出了农耕文明,另一方面,西方工业文明主张的是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主宰万物,自然应该不断满足人类持续增长的无限的欲望,这是西方工业文明与生俱来的致命伤。 西方工业文明三百年创造的社会财富,超过了此前人类社会总和,但是也消耗亿万年自然储备,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危机和全球的生态危机,最典型的就是八大公害。 比利时的马斯河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镇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日本富士山骨痛病事件,日本气喘病事件,日本米糠油事件。日本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个别地方到到现在还没有完。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5:44:49
    们对自然规律认识,也经历了逐步深化的过程,有一段时间我们热衷于战天斗地,所谓人定胜天,与其说是我们对自然的认识,不如说是我们一种政治口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转变。我们回头看,原始文明时代,人屈服于自然的强大,农耕文明时代,人畏惧自然的强大,但是已经开始学会了利用自然,到了工业文明时代,人类自以为比自然强大,所以毫无节制开发自然,没有限制索取自然,到了我们现在建设的生态文明时代,人强大了,也承认自然强大,人类捍卫自尊,也充分尊重自然的尊严。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5:45:02
    习近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具有很强的历史针对性。是在关键时期做出的重要历史判断,非常及时。2012年12月,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之后,第一次到外地调研,就非常严肃地指出,说我们现在生态环境方面欠债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付出的代价会更大。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5:45:13
    西方工业文明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伟大贡献在于把人类带出了农耕文明,另一方面,西方工业文明主张的是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住在万物主体,自然应该不断满足人类持续增长的无限的欲望,这是西方工业文明与生俱来的致命伤。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5:46:13
    我们看一些数据,有些地方破坏得非常严重,已经到了需要抢救性保护,流域面积在上百平方公里以上河流,上世纪90年代,全国5万条,现在剩下了2.5万条,减少一半。在座各位如果家乡在农村,你门口的小河可能已经不在了。 过去70年,我们国家滨海湿地减少了100多万公顷,减少了一半。全国围垦湖泊面积达到130万公顷以上,全国湖泊消失了一千多,大家知道,长江中下游平原,原来有一百多个通江大湖,长江不是一条孤零零的河,它是由若干湿地湖泊构成的有机生命体。中下游原来有一百多座通江大湖,现在只剩下鄱阳湖洞庭湖,这两个湖泊现在经常闹事。 20世纪50年代在洪泽湖有一百多种鱼类,现在剩下50种。我们的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的威胁。有一种比较悲观的估计,认为我们平均每天丧失一个物种。 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持续下降。 近1/3国土水土流失严重,有两百万平方公里出现了荒漠化,全国一共960万平方公里,有两百万平方公里出现了荒漠化。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5:46:46
    我们用全世界1/10土地养活了全世界1/5以上人口,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奇迹。同时我们农药使用量是全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农药仅仅有0.1%左右,直接作用于目标的病虫害,其余99.9%左右进入了生态系统,造成了我们耕地严重的污染。我们在全世界不到总量1/10耕地上,每年施用全世界1/3化肥。 河南也是农业大省,也是耗水大省,大家可以想像,我们一吨水可以生产多少粮食,这个数字在确定之前,我也觉得很惊讶,我们现在一吨水生产的粮食是一斤三两。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5:47:16
    我们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明显偏黑偏重。在39个工业行业里面,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造船等等,22个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但是很多地方把这样的产业作为支柱产业。这些产业的效率又不高,比方说钢铁,生产一吨钢,消耗600多斤煤,3.6吨水,排放1.2公斤二氧化硫,一公斤粉尘。最惨的时候一吨钢利润不到两块钱,有人说买不了一斤猪肉,连一斤鸡蛋都换不了,我们的产业结构严重的不合理。 在环渤海区域,分布着大量的石化项目,也就是长江黄河珠江太湖流域分布化工企业,占了全国化工企业70%,在长江从上海南京到武汉,21个城市构成的790公里的江段,现在已经形成了500公里的污染带,所以总书记视察长江之后,非常着急,非常重视,强调长江一定要大保护,不能再搞大开发。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5:47:20
    我们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明显偏黑偏重。在39个工业行业里面,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造船等等,22个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但是很多地方把这样的产业作为支柱产业。这些产业的效率又不高,比方说钢铁,生产一吨钢,消耗600多斤煤,3.6吨水,排放1.2公斤二氧化硫,一公斤粉尘。最惨的时候一吨钢利润不到两块钱,有人说买不了一斤猪肉,连一斤鸡蛋都换不了,我们的产业结构严重的不合理。 在环渤海区域,分布着大量的石化项目,也就是长江黄河珠江太湖流域分布化工企业,占了全国化工企业70%,在长江从上海南京到武汉,21个城市构成的790公里的江段,现在已经形成了500公里的污染带,所以总书记视察长江之后,非常着急,非常重视,强调长江一定要大保护,不能再搞大开发。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5:52:12
    三是能源结构单一,对煤炭消耗较高。我们能源消耗占全世界20%,产生GDP不到全世界9%,却留下了全世界1/3的垃圾, 南京和沈阳,一南一北,冬季需要供暖沈阳是1200万吨,冬季不需要供暖南京是3400万吨,同样可以比的还有南京和北京,南京人口一千万,北京人口超过两千万。烧煤多还是南京,像广州等不用取暖,一年烧煤三千万吨,南京和广州煤烧到哪儿了?大量的都是化工冶炼火电水泥等等高耗能产业。 我们再看对煤炭的依赖,京津冀鲁、长三角、珠三角,每年烧煤26亿吨左右,这些地区面积加起来不过150平方公里,什么概念呢?就是16%国土上燃烧了全国70%的煤炭,在这个区域,包括河南在内,在这个区域平均每平方公里一年烧煤两千吨,你想这个污染有多么得严重。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5:52:23
    四是污染物排放已经接近或者超过环境容量。我们这个环境排放强度已经超过了历史上最高两个国家,德国和日本,超过两到三倍。我们面临着一个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和保护之间的矛盾。应该说经过“十一五”“十二五”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我们实行严格的总量控制,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们高强度污染治理,现在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包括我们郑州,也包括大家看到的北京,现在空气质量明显好转。但是,污染物排放还是处于高位,接近或者超过容量总体基本状况没有改变。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5:52:38
    全国化学需氧量两百万吨,氨氮250万吨左右,二氧化硫是两千万吨,氮氧化物也是两千到两千二百万吨,专家估计,这些主要污染物排放,应该减少30%,再下降30%, 空气质量才能够好转。我认为根本性的改善,必须从现在的两三千万吨,下降到百万吨级,所以尽管我们现在环境质量有很大的改善,但是还不稳定,大家曾经前不久有过疑惑,我们疫情期间很多工厂停工了,车辆也不出来了,人员流动性也小了,但是为什么春节期间还出现霾呢?其实不奇怪,就是我们基数太大。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即使不排放,遇到了不利的气候条件,它还会反弹。
  • 2020-09-22 15:52:58
    我们郑州新郑压力也非常大,中午和新郑同志一起聊天,确实在26个城市里面,我们新郑是一个尾巴,把我们算进去,新郑压力确实太大了,我们苗市长随时带着对讲机,随时准备调度,随时到工地。我问了一下情况,新郑现在机动车街上也要限号,全市有249个工地,每一个工地都是一个源,大量的工程车辆要进出,我们有一条省道和一条高速,穿境而过,过境车辆特别是柴油重卡,给我们留下大量的污染。 所以,像郑州、像新郑经济发展很好的地方,同样面临着非常沉重的、严重的污染治理的压力。新郑市全国百强县前50名,这了不起,其实也没有重污染企业,但是这些流动源造成的污染同样是非常难解决的。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5:56:54
    五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十九大提出,我们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我们就举一个例子,最典型就是京津冀之间,先说城市化率,北京87%,天津79%,河北最惨,只有47%。 北京的大气污染防控重点在机动车,它是属于发展之后出现的问题,它的防控措施大多数是应急性的,天津大气污染防治关键是油,是石化产业,属于发展中的问题,转型的问题。河北污染主要原因是煤,特别是钢铁企业和散烧煤,属于求生存、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所以京津冀唇齿相依,但是它各自的矛盾不一样,发展阶段不在一个水平上,这就是不平衡。 全国的情况来看,差别更大,有的地方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也很好,居民的获得感就比较高。有的地方单看GDP比较好,但是生态环境不怎么好,幸福指数打折扣了。有的地方生态很好,但是经济发展落后,这也是一个遗憾。更糟糕的还有一些地方,经济不行,生态环境也不行。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5:57:12
    所以,我们要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就必须打破这种不平衡,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实现平衡和充分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改革问题是问题倒逼的,所以改革就是要从问题导向开始,加强生态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样也是问题导向。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前出现的问题,分阶段出现的问题,在中国的30年来,集中显现出来。所以,粗放的传统的发展模式,如果再不改变,我们的资源环境就没有办法承受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5:57:23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是一句空话,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是一个理念,十九大以后,我们逐渐形成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整套的理解和解读,还有一些模型。怎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什么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它不仅有定型,而且有定量的一些要求。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个人认为第一条,是实行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制制度。在我们国家,体制优势是最大的优势。既要充分发挥我们的体制优势,我们什么事情都可以做成。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5:57:37
    十八大以来法律规章制度出台之密前所未有,大家知道十八大以来,中央深改组,十九大以后深改为,先后讨论通过了40多项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文件。发挥了非常好的指导和保障作翁。 法律的生命在于执行,那么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在这一方面没有商量的余地,不能搞变通,不能求通融。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5:57:48
    生态环境问题本质是什么?不是发展问题,不是技术问题,不是钱的问题,本质是政治问题。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5:57:58
    总书记讲,各地区各部门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你看,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维护中央权威和统一领导,这两句话,是非常重的。所以,我们深刻地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一定要深刻理解总书记一吸引力讲话。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5:58:14
    现在我们监测是互联网+,人看不见有仪器,仪器看不见有卫星,即使卫星看不见有群众,群众之后还有督察,督察之后还有回头看,回头看还有下一轮,所以不要指望污染破坏问题不了了之,这就好比一种病,这种病不可能自然治愈,必须接受治疗。拖得越久会越重,早治比晚治好,自己主动治比别人强行治要好。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键是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关键是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就像总书记所讲的,只要社会经济发展,必然有自然资源的消耗,有污染物的排放,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和保护确实是一对矛盾。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很纠结下去,到底是发展重要还是保护重要,是发展第一还是保护第一,如果这么纠结下下去,要么必然就是发展导致污染,要么认为我要保护就会影响发展速度,如果继续纠结谁轻谁重,这个问题就是一个死结。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5:58:24
    习近平总书记创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是一个伟大的智慧,其实习近平就是用两个字,就把这个历史难题给解开了,矛盾就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到底谁重要,总书记在中间加了两个字“就是”,境界全开了。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5:58:35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走绿色发展道路,现在生态+绿色+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包括生态经济、生态农业、生态城市、生态园区、生态产业、绿色产业、绿色设计、绿色贸易、绿色交通等等,这是一个大趋势,是不可逆的。 这是我们讲到生态绿色转型,要加快绿色生产与法律制度导向,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等。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还应该把握一张关系图,就是山水林田湖草,它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6:05:00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是一句空话,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是一个理念,十九大以后,我们逐渐形成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整套的理解和解读,还有一些模型。怎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什么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它不仅有定型,而且有定量的一些要求。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个人认为第一条,是实行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制制度。在我们国家,体制优势是最大的优势。既要充分发挥我们的体制优势,我们什么事情都可以做成。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6:05:25
    十八大以来法律规章制度出台之密前所未有,大家知道十八大以来,中央深改组,十九大以后深改为,先后讨论通过了40多项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文件。发挥了非常好的指导和保障作翁。 法律的生命在于执行,那么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在这一方面没有商量的余地,不能搞变通,不能求通融。 生态环境问题本质是什么?不是发展问题,不是技术问题,不是钱的问题,本质是政治问题。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6:05:38
    总书记讲,各地区各部门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你看,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维护中央权威和统一领导,这两句话,是非常重的。所以,我们深刻地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一定要深刻理解总书记一吸引力讲话。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6:05:50
    现在我们监测是互联网+,人看不见有仪器,仪器看不见有卫星,即使卫星看不见有群众,群众之后还有督察,督察之后还有回头看,回头看还有下一轮,所以不要指望污染破坏问题不了了之,这就好比一种病,这种病不可能自然治愈,必须接受治疗。拖得越久会越重,早治比晚治好,自己主动治比别人强行治要好。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6:06:04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键是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关键是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就像总书记所讲的,只要社会经济发展,必然有自然资源的消耗,有污染物的排放,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和保护确实是一对矛盾。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很纠结下去,到底是发展重要还是保护重要,是发展第一还是保护第一,如果这么纠结下下去,要么必然就是发展导致污染,要么认为我要保护就会影响发展速度,如果继续纠结谁轻谁重,这个问题就是一个死结。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6:06:12
    习近平总书记创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是一个伟大的智慧,其实习近平就是用两个字,就把这个历史难题给解开了,矛盾就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到底谁重要,总书记在中间加了两个字“就是”,境界全开了。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6:06:22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走绿色发展道路,现在生态+绿色+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包括生态经济、生态农业、生态城市、生态园区、生态产业、绿色产业、绿色设计、绿色贸易、绿色交通等等,这是一个大趋势,是不可逆的。 这是我们讲到生态绿色转型,要加快绿色生产与法律制度导向,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等。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还应该把握一张关系图,就是山水林田湖草,它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6:10:00
    总书记讲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总书记讲的举重若轻,讲得非常清楚,现在生命共同体,不仅是指导工作的一条原则,同时也成了非常经典的一种学术表达。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必须按照系统工程思路构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这里有几个内容,要统筹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要让森林、草原和湖泊、河流休养生息等等。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6:10:35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保护的前提是尊重,最大的尊重是顺应,千万不要逆着来。人类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自然,无论我们这种意愿是出于善意还是自私。现在我们有些生态修复、生态建设,很多做法其实它是伪生态,违背自然规律的。比方说绿化,本来应该是以桥遮桥,以断遮断,以草遮草,现在追求大树第一,就种草坪,有的树木都不算。野草应该受到充分的尊重,野草是经过长时间的几千年甚至更长时间自然选择,最有生命力的草,但是我们很多时候都铲了,要种草种花,这是一种愚蠢的行为。现在北京从去年开始已经把野草算进城市城区植被统计范围内。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6:10:59
    北京市城市绿化覆盖率是45%左右,非常高的,但是总体上它是破碎,连不成片,为了突出城市的所谓景观,几乎所有绿地都高出地面,只要一下雨就有内涝,在很多立交桥下面都经常积水,甚至 立交桥底下居然把人给淹死了,这就是我们城市绿化设计理念的缺陷。 我们改造自然更应该尊重自然,尊敬自然就要顺应自然的规律,特别是要给自然以自我修复的时间,我们有一句话叫做“时间是最好的疗伤药”,其实对于修复自然来说,这句话再合适不过了。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6:11:20
    我们这一次是文化论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际上是一场文化的回归,总书记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生态智慧,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要论述,大家都觉得特别容易理解,特别容易入脑入心,这就是因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个自然观,跟中华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众生平等,这些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中华民族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6:11:44
    我们人类生存于天地之间必须依赖于自然,依赖具体方式就是利用自然,自然对于人类是很慷慨的,相对于自然了慷慨,其实我们人类没那么单纯,没那么高尚。我们人类保护自然,其实根本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更长久地利用它。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6:12:06
    所以我们在这个前提下,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的落脚点,一定不是保护自然,而是怎么样科学地合理地可持续地利用自然,怎么样利用自然?核心其实就是一个字,就是“度”,“度”是中华传统生态文化的精华,对自然一定要取之有度,“度”就是分寸、节制、平衡、和谐。其实讲究“度”,这首先是政治智慧、生活智慧,同时它是生态智慧。把握了这个“度”我们就有了回旋的余地,我们就可以进退自如,我们才可以、才可能长久。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6:12:37
    我们纵观生态环境史,其实主线也是这个“度”,发展史也好,环境史也好,所有的进与退、得与失、成与败都是与这个“度”有关系。这个“度”用现代学术语言表达,就是绿色、可持续、自然承载力等等。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6:12:56
    我们中国人做人做事特别讲究分寸,尤其我们河南,是一个传统文化特别厚重的地方,我们做人讲究恰到好处、恰如其分,不走极端、留有余地等等。中华传统文化讲究中庸之道,跟自然相处也不能自以为了不起,你看历史上那么多了不起的高人,他可以笑傲江湖,但是他不敢笑傲江河。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6:13:21
    孔子讲,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朱熹讲,中庸就是无过无不及,你看,“无过”这是一个方面,而且还得“无不及”,你不到那个分寸也不行。分寸的反面是极端,做人走极端,你看人生肯定是悲剧,做事情如果走极端,你不管他这个过程进行怎么精彩,到最后肯定是悲剧。对自然如果走极端,最后肯定是受惩罚,人对自然的态度,实际上是反映了人对人的态度。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6:13:53
    如果人对自然友好,自然对人也友好,如果人对自然敌对,双方就是敌对的。 我们对自然资源要取之有度,源自用之有节,我们人类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利一定限制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范围之内,人类的物质欲望必须有节制,必须接受自然法则的约束,不能贪婪,不能放纵。放纵了就危险了,所谓贪婪和放纵,既包括物欲,也包括口腹之欲。饿的时候想吃饱,饿的问题好解决,我们温饱问题早就解决了,如果尝鲜,老鼠吃,猴子吃,蝙蝠、果子狸、烂蛤蟆什么都吃,吃到最后吃出祸,这些东西好吃吗?与其说是尝鲜,不如是为了显摆身份显摆冒险显摆暴力。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6:14:18
    我们归根到底自己人类是自然一部分,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我们不是不要GDP,社会发展需要GDP,但是我们是不要带血、带毒、带水、没有未来的GDP,从个体来说,应该享受有“度”,我们消费有“度”,应该抵制铺张浪费,应该抵制过度和奢侈消费。由个体扩展到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就是我们讲的要追求确实需要GDP,但是同样需要节制,经济发展必须充分地考虑自然资源的承受力,尽可能高效节约循环利用,当这个自然资源难以容纳的时候,我们要选择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强度和速度。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6:14:46
    节制的反义词是放纵,放纵的近义词叫做荒唐和野蛮,肆无忌惮危害是放纵,不估计生态影响的拦截江河是放纵,在生态屏障和生态敏感区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是放纵,超出环境容量排放污染物是放纵,销山造城是放纵。大量的毁田毁林开发房地产是放纵。道路过度硬化是放纵,过量的使用农药化肥等等都是放纵。一切明知故犯,违背自然规律,去追求经济发展的行为,一切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GDP行为,都属于放纵。放纵了就要付出代价,无论我们这种放纵是善意还是无奈。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6:16:19
    我们把握“度”也是要权衡,小的时候邻里之间为了一条路也可能会打架,国家之间也会争,比如两国之间,大家知道有一个戈兰高地,南北长77公里,最长地方40多公里,以色列叙利亚一直在争,这对于两个国家非常重要,人与自然关系,实际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一个利益,利益问题是最难处理最难平衡,所以要讲究权衡,是来自于最高层面、更高层面一种权衡,所以就要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看哪方面更重要。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6:16:29
    我们把握“度”也是要权衡,小的时候邻里之间为了一条路也可能会打架,国家之间也会争,比如两国之间,大家知道有一个戈兰高地,南北长77公里,最长地方40多公里,以色列叙利亚一直在争,这对于两个国家非常重要,人与自然关系,实际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一个利益,利益问题是最难处理最难平衡,所以要讲究权衡,是来自于最高层面、更高层面一种权衡,所以就要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看哪方面更重要。
  • 嘉宾 杨明森 2020-09-22 16:18:20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这不是个人话题,是国家话题,生态环境历来就是全球问题,一个国家生态环境治理,它的成本需要本国人民来承担,但是产生效益往往其他国家也能够共享。现在这种博弈是很激烈的。我们相信总有一天,全世界在中国的引领之下,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谢谢大家!
  • 主持人 主持人张泽群 2020-09-22 16:18:50
    今天的利用自然,实际在我们认知过程当中,我们的文化理念、文化认知也在不断的推进。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总长5464公里,流经九省区,九省区文化也呈现出多样性,在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脱贫的当下,九省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也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文章,因为今天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了国家战略,接下来我们将有请相关的专家做精心的解读,让我们有请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曹立教授,曹立教授是宏观经济研究的专家,今天演讲题目是《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掌声有请!
  • 主持人 主持人张泽群 2020-09-22 16:18:57
    今天的利用自然,实际在我们认知过程当中,我们的文化理念、文化认知也在不断的推进。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总长5464公里,流经九省区,九省区文化也呈现出多样性,在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脱贫的当下,九省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也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文章,因为今天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了国家战略,接下来我们将有请相关的专家做精心的解读,让我们有请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曹立教授,曹立教授是宏观经济研究的专家,今天演讲题目是《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掌声有请!
  • 嘉宾 曹立 2020-09-22 16:19:35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非常好,很荣幸参加今天的会议。 我今天给大家汇报和分享的内容是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家知道全面小康,小康是我们中华民族从历史上大家知道,小康这个词汇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里面的句子,是我们老百姓对于生活丰裕的一种追求。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困扰我们的绝对贫困要画上句号。这是我们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是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所以正像总书记在3月6号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讲到,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帮助这么多人脱贫,这对于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脱贫攻坚今年我们一定会划上历史性句号,今年也是一个历史交汇期。脱贫攻坚完成之后我们还要和乡村振兴衔接,这是我们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跟我们相一致的一个战略。
  • 嘉宾 曹立 2020-09-22 16:20:00
    所以我们在研究和总结脱贫攻坚的时候,还是要考虑和乡村振兴衔接,所以这也是我跟大家汇报的题目。 因为时间关系,我只能在三个方面和大家做交流。 第一,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意义和进展。 第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我们面临的新问题。 第三,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需要衔接的时候,需要落实的政策和任务。
  • 嘉宾 曹立 2020-09-22 16:20:21
    这一轮脱贫攻坚是从2015年底,党中央召开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个会议之后,全党全国人民开始进入这一轮脱贫攻坚。这一轮脱贫攻坚跟以往不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重视脱贫问题。但这一轮脱贫工作和以往不一样,就是它的理念首先是不一样的,大家知道,总书记在十八洞村调研最早提出精准扶贫,这一轮脱贫我们强调精准,这一个精准我想至少应该是两个方面内涵。
  • 嘉宾 曹立 2020-09-22 16:20:53
    第一,表明扶贫一定要扎扎实实有效果,不像过去也是大量扶贫资金下去,这个效果什么样还不是很清晰。这是一个强调精准。 第二,强调的扶贫要通过贫苦老百姓通过自己双手劳动解决自己的贫困问题。所以,这里面是强调贫困户主动性。这是我想这一轮精准扶贫最重要两个方面的内涵。 从总书记在2015年的2月13号,这个大家知道,这是总书记到他插队延安延川县梁家河村,上午调研之后,下午就在延安干部学院召开一场亲自主持脱贫攻坚座谈会。随后每一年春节考察,每一次重要的会议上,总书记都在讲脱贫攻坚,所以我们说脱贫攻坚实际上也是总书记的头号工程,是他亲自部署、亲自指挥、亲自独占。
  • 嘉宾 曹立 2020-09-22 16:21:13
    一、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意义与进展 从2015年到现在我们确实已经取得巨大进展,这个进展实际上我们知道,已经使得7亿多人稳定脱贫,这一点也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认同,2018年世界银行发布《中国系统性国别诊断》报告,讲到中国脱贫是史无前例的成绩,而且联合国秘书古特雷斯盛赞中国减贫方略帮助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大家知道这是联合国到2030年一个可持续发展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减贫,减贫的目标,他认为我们减贫方略是实现联合国设定这个减贫目标唯一途径,所以这一点我想中国减贫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绩,这是我们在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实际上把我们的扶贫工作由原来的脱贫攻坚,从中央的要求上,把它改成了脱贫攻坚。
  • 嘉宾 曹立 2020-09-22 16:23:31
    脱贫攻坚和脱贫攻坚的区别,恐怕脱贫还在路上,脱贫攻坚已经给出时间表,2020年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所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放在治国理政这样重要任务,所以我们说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亲自督战。
  • 嘉宾 曹立 2020-09-22 16:23:55
    (一)脱贫攻坚的战略意义 为什么在党中央治国理政当中,脱贫攻坚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我想这就是我们要进一步去认识脱贫攻坚的战略意义。 脱贫攻坚是一个政治命题、实践命题、理论命题。我们说它是一个政治命题。这是我们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标志性指标,总书记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的老乡是不是脱贫。所以这个脱贫攻坚就成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底线目标。今年脱贫攻坚收官,我们全面小康就一定实现。当然,它也是我们党执政兴国新的里程碑。
  • 嘉宾 曹立 2020-09-22 16:24:25
    政治命题: 大家知道我们从党中央到各级政府,我们都是把脱贫攻坚当做头号工程,中央已经建成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城抓住落实管理体制,所以我们叫五级书记都抓扶贫。在政治上,特别是干部,我们说作为党员要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实际上在扶贫问题上就是一个试金石,所以它是要跟党中央同心同向。
  • 嘉宾 曹立 2020-09-22 16:25:07
    实践命题:这也就是说这一轮脱贫攻坚,因为每一个地方致贫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也就是说很难用一种办法完成扶贫任务,所以中央也叫因人因地施策。事实上也正是因为我们在很多地方,脱贫攻坚当中,做了大量探索,对我们很多工作,在各个领域上来解决三农问题有很多好的创新。
  • 嘉宾 曹立 2020-09-22 16:29:54
    所以现在在实践当中,特别是到现在要收官的时候,我们到各地区调研,我们发现,在扶贫产业成长上,包括怎么来一些创新产品,包括对干部培育,甚至我们很多的干部都学会做群众工作,所以也就是说它确实作为一个实践命题,给我们很多创新。
  • 嘉宾 曹立 2020-09-22 16:30:14
    理论命题:那也就是说中国的实践,我们非常丰富,需要我们在理论高度上,做总结,总书记在九个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座谈会上也给理论工作者提出要求,那就是说我们理论研究要深植工作大地,要写在中国大地上。所以我们中国改革开放脱贫攻坚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加以总结,从发展经济学角度来讲,我们在学校里面有老师,我们有理论的基础的话,我们知道有发展经济学,这个发展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学科,也就是说它实际上是在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纷纷取得了民族独立,发展中国家要发展,但是它们没有理论做指导,所以所谓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就给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一些发展的药方,按照发达国家自己的经验来给发展中国家提了一些发展当中的策略,把这个形成理论叫发展经济学。但事实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经济有很大的差距,其实西方经济学科里面发展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指导性都是不强。
  • 嘉宾 曹立 2020-09-22 16:30:46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发展当中,我们所在实践当中的很多探索,它在理论上去总结,一定给我们其他的发展中国家会提供有帮助、有借鉴的理论指导。所以,我们说这也在学科建设上,实际上我们也有一个构建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当然我们刚才讲,中国的扶贫在国际上现在也是既得到了国际上高度认同,同时我们现在在外交上,也成为重要部分。 所以这个也是践行总书记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 嘉宾 曹立 2020-09-22 16:31:18
    所以从理论总结上,脱贫攻坚就非常重要。构建发展经济学,还是要放在我们的五大维度上,这就是总书记提到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来做我们的脱贫攻坚,发展经济学构建就要立足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我们在扶贫当中的根本价值取向。同时,我们也有动力机制,这个动力机制就是共享发展,在脱贫当中,我们也有很多企业家参与扶贫,这就是一种动力机制,所以我们扶贫也要可持续。刚才杨主任也讲到生态文明建设,实际上这个可持续,一方面是讲我们脱贫要稳定,老百姓要有稳定收入,可持续脱贫。同时这个脱贫是和我们生态环境,绿水青山怎么能够转化成金山银山。
  • 嘉宾 曹立 2020-09-22 16:31:44
    (二)脱贫攻坚进展 这是脱贫攻坚之所以重要,我想可以把它从三个命题上去理解它的战略意义。 我想简单把脱贫攻坚到今天的进展讲一下。这两年我们脱贫攻坚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政策体系、投入体系、动员体系,那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脱贫已经不是一个散打,已经是一套组合拳。而且我们已经构建了完整的制度体系。这个制度体系正像十九届四中全会讲到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所以扶贫当中的治理实际上也是我们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嘉宾 曹立 2020-09-22 16:32:10
    当然在这样的制度体系下,通过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一个成绩我们看,我们的贫困人口已经是大幅度的减少,区域性整体脱贫已经基本解决。这一点大家知道,实际上我们现在到去年年底,今年任务主要是解决我们贫困人口只剩551万人,这已经到了9月份,今年这个任务没有任何问题。同时,我们需要摘帽总共国家级贫困县832个,现在已经只剩52个,这一段时间也正在退出检查当中。这就是我们贫困发生率变化,红色线条就是变化,很明显,下降很快,这是我们贫困人口规模,当然这个时间是给了一个比较长一点的,从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到2019年的情况,你看下降都是非常快的。二是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两不愁三保障,有的地方还要加上饮水安全有保障,这一点我们已经基本也得到解决。
  • 嘉宾 曹立 2020-09-22 16:54:42
    三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我们农村的路水、电、气、信,基本基础设施都投入很大,同时我们知道我们国家这几年,特别是有一些边缘的地区,条件特别不好的地区,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像云南、贵州很多地方,高山峡谷出行很困难的地方,我们都通过移民搬迁,这也是我们这一次脱贫攻坚当中确实成效非常显著的。这是我想跟大家简单概括介绍。
  • 嘉宾 曹立 2020-09-22 16:58:21
    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新问题。 总书记说打好脱贫攻坚战是事实乡村振兴优先任务,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脱贫攻坚基础上推进,总书记在3月6号这一次座谈会上也讲到,说我们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以后,我们要接续把这个脱贫攻坚任务跟乡村振兴衔接,这就需要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策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体制机制。
  • 嘉宾 曹立 2020-09-22 16:58:52
    (一)全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面临挑战 这就意味着我们乡村振兴启动一定建立在脱贫攻坚之上,但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还是有很多挑战。 1.从产业角度来看,我们脱贫产业部能够算得上真正可持续产业,有的产业没有规模,没有链条,没有品牌,那么这样的产业很容易受市场波动的影响。所以,扶贫产业怎么像我们讲的产业振兴,就是要有规模,有品牌、有链条,有能够和市场连接,而且能够抵御市场风险,这样大量扶贫产业仍然面临着产业升级和再造。 2.我们很多时候扶贫是扶贫干部,我们的扶贫中一些能人,我们的龙头企业企业家,所以我们把这些人叫扶贫尖兵突击队员,但是我们接下来乡村振兴其实是需要大量乡村人才,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振兴。面向乡村振兴,人才非常重要。扶智帮助我们实现真正的乡村振兴。 3.精神扶贫,这是文化振兴。 4.生态扶贫,不要破坏生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总书记讲到“小木耳大产业”,到山西大同调研“小黄花菜也可以变成大产业”,这就是利用生态扶贫,怎么最后把一个乡村生态,不仅能够转化成金山银山,有其经济价值,真正有一种生态宜居,作为我们美好生活一种向往的既能体现乡愁,又能
  • 嘉宾 曹立 2020-09-22 16:59:46
    (二)乡村振兴:面对新挑战抓住新机遇 随着我们的各种产业发展,实际上现在大家知道,要减少农民, 一个是产业高端化,很多农民自身要面对高端化产业,可能知识结构,目前从事这些工作,整体的就业状况,可能不能够适应。 二是我们国家老龄化问题是非常严峻的。 三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后,我们对更高质量产品有了更高的需求,消费业开始升级。所以这些现象都是在我们现实当中,它都是在我们面临着从全面脱贫到乡村振兴会有很多挑战。
  • 2020-09-22 16:59:55
    比如人口老龄化问题,我们国家是未富先老,未城先老,我们的城镇化未完成,老龄化已经非常严峻。2020年65岁以上人口已经超过12%,那也就是说人口老龄化已经是加速的出现,这样就意味着给整个社会消费结构产业发展都会带来非常大的挑战。日本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学者大前研一就分析日本,我们知道日本现在是整个社会是没有什么活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日本老龄化问题非常严峻。
  • 嘉宾 曹立 2020-09-22 17:00:26
    日本65岁以上老人大概占到人口28%以上,所以,老龄化以后,它带来了一个方面,我们知道人一方面是生产者,另一方面也是消费者,那么老龄化以后,劳动力缺乏,劳动力成本上涨,这时我们在发展当中成本要上升。同时人口老龄化以后,它不像年轻人消费那么强烈,所以也会缩减。所以也就是说老龄化问题严峻以后,生产和消费两端也会受影响。
  • 嘉宾 曹立 2020-09-22 17:00:48
    我们讲消费拉动,人的一生,如果可以划一条倒U型曲线,人在特别小小朋友是没有什么需求的,需求是很小的,特别小的小孩给点好吃的,吃饱喝点奶粉,有一个小玩具,玩具也很简单。再大就上学,到了一生需求最旺最有消费能力大概就是40到50岁这个年龄,这个年龄除了自己的能力,本身收入水平也高了,同时,他还有很多的条件,身体非常好,消费欲望比较强烈。另外有的人到这个年龄的时候,孩子也长大了,比如要读书,甚至中国人习惯还要买房子,这个时候消费欲望最强烈。 接下来人的消费欲望开始下降,这一点就是说人的一生消费欲望可以划一条倒U型曲线,我们国家现在是这样的,预计65岁人口已经占12%,我们建设现代化强国,乡村振兴到2050,从2020年到2050年,这后30年就非常重要。所以一定要把这个 解决,人口老龄化已经是一个趋势性问题,如何在这个过程当中,如何把乡村振兴政策,在这30年当中抓住,这也是一个发展窗口期机遇期,这样我们到2050年建设现代化强国目标应该说和其可以同频共振。
  • 嘉宾 曹立 2020-09-22 17:01:22
    (三)中国特殊国情决定,必须加快乡村振兴 人未富先老会有影响,大家知道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我们城镇化率大概在70%到75%,我们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在60%,如果说70%到80%是一个拐点,在达到70%到80%的时候,就意味着已经到了后期,城镇化进程基本结束。我们人口基数总体比较大,大数按照14亿人来算,如果城镇化率达到70%,大家知道是什么概念呢?这就是说我们有70%的人生活在城里,也有30%人仍然还要生活在乡村,这个30%是多少呢?我们按照14亿来算,14亿30%大概有4亿人,目前还不到70%,我们常住人口是60%的城镇化率,目前大概仍然有5亿多农业人口。
  • 嘉宾 曹立 2020-09-22 17:02:05
    它怎么现代化?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我们的乡村振兴走了一条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从英国工业化开始人类开始探索现代化,现代化是人类走向文明必经之路,有两个内容非常重要,一个就是工业化,一个就是城镇化,我刚才讲,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那么也就是说,我们看这一条线,我们把这个叫做城镇化S曲线,从20%到70%是加速推进,我们现在在这儿。我们在60%的时候,60%城镇化率仍然有5亿多农业人口。所以,我们的5亿多农业人口实际上就意味着什么?我们一边在城镇化,因为00后和90后年轻人是愿意进城,他们在进城同时,大部分上年龄的人和他们很多知识结构、知识水平、现在目前的就业状况,决定了很多要就地现代化。
  • 嘉宾 曹立 2020-09-22 17:02:25
    而这个就地现代化,大家知道,就是我们的乡村振兴。所以乡村振兴是讲的走了一条中国特色道路。 乡村振兴有挑战,首先是人口老龄化问题,这也是在现在国情下,是我们要推进,也是我们选择的中国特色道路。乡村振兴也是有机遇的,现在随着我们城市资源逐渐向乡村流动,工商资本开始下乡。有人讲乡村振兴是我们最后一片蓝海,大家知道美国的一位罗杰斯讲到,未来30年看好中国的农业,所以我想我们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在中国我们国家粮食安全,保证粮食安全做出重大的贡献。但是现在农业怎么发展,随着乡村振兴,它会是下一片蓝海,这有我们很多投资的企业家怎么来看看。
  • 嘉宾 曹立 2020-09-22 17:02:49
    二)新认识与新理念 1.新认识 精准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这一轮精准扶贫有一个很重要内涵,引导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靠自己双手劳动来开创美好的明天。那就意味着我们精准扶贫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指导的,物质的满足给钱给物,我们给了之后,这是一个方面,同时要通过产业发展,把他带起来,也就是说要靠自己的双手劳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同时,我们讲真正要实现脱贫的可持续,其实它还是需要我们营造一个系统的制度体系,包括发展的环境,包括文化的氛围,那么这样才真正地能够彻底地斩断贫根,这是一个简单的认识。
  • 嘉宾 曹立 2020-09-22 17:03:11
    (1)我国现行贫困标准和国际贫困标准 我想有这么几个标准,今年我们要脱贫,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大国,我们贫困标准和国际相比,是比其高还是低?事实上大家知道,我们的标准跟国际标准相比,是高于国际标准。那也就是说世界银行采用极端贫困标准,它是按照基本生存,有实物非实物两部分构成,它是按照每人每天消费低于1.9美元,这是按照2011年国际购买力评价来计算。我们国家农村贫困人口标准,按照2010年不变价格,不考虑物价因素,农民一年纯收入2300元人民币,这样我们大概要加上每一年调整的话,加上物价问题,到2020年不到四千元人民币,所以每一个地方脱贫标准就是3700、3800。这年,我们兑换成每一天,那么按照农村购买力转换系数,我们来算的话,其实我们相当于是每人每天消费或者支出2.29美元。高于1.9美元,再加上两不愁三保障,就是吃喝医疗,这就说明我们脱贫质量是高的。这就是说我们标准是比较高,也是清楚的,它是一个科学合理的标准。
  • 嘉宾 曹立 2020-09-22 17:03:47
    (2)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关于贫困,这一轮脱贫攻坚解决只是绝对贫困,还有相对贫困问题,这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完以后,绝不意味这中国减贫问题彻底结束了。我们还有相对贫困的问题。这就意味着2020年以后我们仍然还有大量减贫工作,只不过这个减贫工作不是这一轮这个打法,我们集中国家力量,像打仗一样,给出时间表、路线图,签订责任状。2020年以后,我们仍然还有一个减贫工作,但是我们的减贫工作会有两个转向,一个就是要转到解决相对贫困的问题上,同时也要转到统筹城乡的贫困问题上,因为这一轮减贫我们看到只是讲到农村贫困,城市贫困并没有在脱贫攻坚当中,我们要转到城乡的脱贫攻坚当中。
  • 嘉宾 曹立 2020-09-22 17:04:17
    (3)认识生态资源价值 我们绿水青山怎么转成金山银山,我们在很多地方发展产业,实际上还要有一种兜底产业,也就是能够避免市场波动,像很多扶贫产业都是种养业,种了养了市场很可能面临销售问题,我们要有一种兜底产业,这个是什么?恐怕就是在生态上做文章。所以就像总书记,我们知道在当时湖州市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次在陕西调研扶贫也讲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们要拓展乡村发展产业空间。我们也可以把扶贫划一个路线图,比如我们国家这几年在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上有大量投入,退耕还林政策,我们已经有20多年,有大量生态修复生态建设形成生态资本。资本就是不断能够带来收益的投入。我们绿色资本有新能源、林草经济、水权、碳汇,可以让老百姓有稳定的收入。
  • 嘉宾 曹立 2020-09-22 17:05:10
    2.新理念。 大家知道就是五大发展理念,所以总书记讲,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所以我们讲一定要把我们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理念落实在全民脱贫到乡村振兴。 三、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政策与任务 针对两者的衔接,我们做一些思考。 (一)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 刚才讲到我们要收官还有550万人,脱贫还要保证不返贫问题,所以今年我们要全面脱贫,仍然还有一些任务要去完成。这个任务一个就是深度贫困地区全部脱贫,大家知道所谓深度贫困地区就是三区三州,比如西藏、四个省藏区,像青海藏区、甘肃藏区,这是四省藏区,还有南疆四区,喀什和田,还有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我们也是刚开学,我们也去做了调研,在平原地地很难想到高山峡谷老百姓是什么样生活状态,所以我们讲致贫原因首先就是自然原因。
  • 嘉宾 曹立 2020-09-22 17:05:45
    三区三州这是我们今年脱贫收官,我们就收官了,对于这些特困地区有困人群,我们建党立卡里面有40%因病致贫,比如残疾人老年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必须要发挥财政兜底作用,这是在方法路径上就是一个“特”。 二是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国务院扶贫办也有数据显示,我们要完成551万人脱贫,但是也有300人有可能返贫,比如人生病了,就有可能返贫。我们以550万再加两个三百,这就是我们今年的任务。同时也要建立动态监测机制,这些都非常细致。 三是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这个方法路径上就是“长”,刚才讲到就是我们跟乡村振兴衔接,厚植产业脱贫基础。 四是补齐公共基础设施短板,在方法路径上重在补。
  • 嘉宾 曹立 2020-09-22 17:06:22
    因为我们国家很多地方历史欠帐,很多地方基础设施不好,这样今年重点就是补短板,中央一号文件,在农村补短板上讲了八个地方短板,一是公共基础设施,供水保障,人居环境整治,教育、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生态环境治理八哥方面短板,我们知道基础设施改善是老百姓最能够直接也获得感,而且我们讲新基建两新一重投资拉动,我们要扩大内需消费拉动,同时投资。我们讲国家大中小城市,实际上我们县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相对于省城首都北京上海这些地方来说要差很多,这是两新一重投资空间,主要在县城基础设施改善。
  • 嘉宾 曹立 2020-09-22 17:11:39
    五是脱贫政策上要总体稳定,现在叫政策稳定,对于贫困县来说有四不摘,不摘政策、责任、扶上马送一程,这是对于对口帮扶这些都是不能够动的,就是要保证它脱贫。
  • 嘉宾 曹立 2020-09-22 17:12:01
    (二)加快事实乡村振兴战略 我们刚才讲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完全一致这样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战略,我们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这个振兴道路实际上讲的七个必走之路,一个就是要重塑城乡关系,我们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二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三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走质量兴农之路。 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发展之路。五是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六是创新乡村治理,走乡村善治,打好脱贫攻坚战,走减贫之路。 这是到2050年目标,要建成有差别无差距美好城乡社会,城市和乡村总是有差别,因为生产生活方式不一样,农村更田园,但是它是无差距的,所谓无差距就是涉及到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我们获得感,城乡二元已经没有,就变成一元,这就是我们由一个发展中国家走向发达国家。所以你看这是规划到2050年,跟我们十九大,把现代化进程2020年到2050年分两个阶段,每15年作为一个阶段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我们讲乡村振兴意味着中国是一个划时代变革,我们未来向村农业现代化到农村现代化,包括三农,全面升级,小农经济到现代农业,农民全面发展个体素养科学理性,包括农村经济社会各
  • 嘉宾 曹立 2020-09-22 17:12:51
    讲五句话二十个字,这五句话二十个字,大家知道跟原来讲的新农村建设也是讲,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当时也是讲新农村建设五句话二十个字。只有一句话没有变,就是乡村文明,这个仍然很重要,还是这样的提法,但是实际上其他的方面都要求高了。
  • 嘉宾 曹立 2020-09-22 17:16:26
    比如我们讲产业,原来讲产业发展,现在讲产业兴旺。什么叫产业兴旺?我们要拓展对农村生产力的概念,不要以为农村只有种植业,农村应该是种植业加工业服务业都要有,围绕农业深加工,围绕农业农村服务业,一二三产联动。 原来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宽裕就是有几个闲钱,富裕就是消费水平保障水平都要有。村容整洁,原来说农村搞好卫生,现在是生态宜居住,比如中国人很多人会有第二居所第一居所就是上班地方,第二居所就是上班休闲的地方。所以新郑离郑州非常近,可以吸引城里人居住。乡风文明,没有变,原来讲管理民主,现在叫治理有效。这就意味着我们要重新认识农业和农村。今天它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很大变化,农业部再是一个简单一次产业,是一二三产产业的联动,乡村不再只是一个农民居住的地方,乡村是三次产业多元共生,它是融农业、商业、文化、健康、旅游、体育、科技、融合这样一个空间,所以农业农村的内涵和外延都改变了。
  • 嘉宾 曹立 2020-09-22 17:17:18
    我想我们在乡村振兴当中,我们要盘活农村的资源,比如说农村劳动力。 我们只靠打工不行,要进行整合。包括土地整理,如何集中起来成为农村土地第二大资源,这些两大资源和市场衔接,产生综合效益。
  • 嘉宾 曹立 2020-09-22 17:17:46
    农业农村新认识: 现代农业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它是一个从田野到餐桌产业,它的产业链条本来就很长,从田野种怎么到餐桌上,我们简单地划一下,粗粗划一个,可以分为主体产业、关联产业,比如说我们讲主体产业就是一产二产联动,农业生产就是种植,食品加工、生物制药、休闲旅游,关联产业比如说机械制造、农器具得生产出出来,所以机械制造、仓储物流、冷链运输,信息网络、电子商务,包装材料等等,链条非常得长,但是我们农业链条太短。比如说现在食品加工,只要做一个粗加工、深加工附加值都非常高。 也有学者讲我们的粮食,我们作为粮食生产大省农业大省,粮食粗加工就可以增加0.1到1倍,如果加工成食品可以增加1到10倍,比如我们再有品牌,附加值是非常高的。 我们经常讲发达国家农业,它的附加值就非常高,消费一美元食品,价值链可以分为若干中,完全是各种产业融合。包括生产环节、食品加工环节、金融保险、广告环节,都在里面占也份额。 我们在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就讲功能性食品,就是质量兴农,我们现在有的人睡眠不好,上一次讲到黄花菜,它是具有安眠安睡功能,很多吃食品就有养生功能在里面,怎么发掘?
  • 嘉宾 曹立 2020-09-22 17:18:09
    对农村重新认识: 我们不要以为讲新经济就是科技含量多么高大上,就是一种新的业态新的理念新的创新方式下的产业。 我们现在要打造以乡村为场景新经济产业,乡村已经是一个空间,是一个场景,就像今天讲课看到这个舞台,这个舞台根据主题,会设计非常漂亮,它是一个场景,以乡村为场景,包含生产、生活、生态、文化,我们现在很多地方也在探索,比如说农区怎么变景区,春天油菜花,夏天向日葵,很漂亮的花,是田园怎么公园,产品怎么变商品,劳动怎么变运动。跑步机如果上跑两小时多枯燥。
  • 嘉宾 曹立 2020-09-22 17:18:26
    未来乡村振兴是把农业农村重新认知,重新挖掘,这样我想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衔接上还是有很多可做产业空间。建现代化经营体 系:比如说合作社+,合作社非常重要,一个小农怎么能转换现代农业,跟现代社会连接,合作社很重要,小农户和大市场连接,这是我们现代体系构建。
  • 嘉宾 曹立 2020-09-22 17:18:46
    脱贫攻坚今年要收官,刚才我们在讨论怎么跟乡村振兴衔接,所以正像总书记讲到的,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起点,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一方面我们有信心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同时要迎来更好的日子,那就是乡村振兴。 我今天跟大家汇报的题目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 主持人 主持人张泽群 2020-09-22 17:19:22
    感谢曹教授深邃而广博的演讲,她不回避现实问题,让我们对政策和问题都有了更深度的了解,更全面的感知,更重要的是为我们眺望了未来美好生活,让我们增加了自信,也增加了力量。再次感谢曹教授。 曹教授观点是带着一种前瞻性的,我们的论坛是黄帝文化论坛,但是在我们的论坛当中,也有很多前瞻的学知、文化认知,我们正是在不断回顾和前瞻当中奠定我们对新时代的认知,对当下的感悟,也更加明晰我们肩头所承担的职责。 接下来,为大家进行主旨演讲嘉宾是一位资深的历史学家,他对历史的感知和我们有所不同:我们的感知更多是书面,是文字,而对于他来讲,更多的是实物,是具体而微的感受,他正是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教授,接下来让我们有请刘教授为我们带来主旨演讲,黄帝文化与黄河文明,有请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刘庆柱教授。
  • 嘉宾 刘庆柱 2020-09-22 17:19:52
    大家下午好!我讲黄河文化和黄帝文明,2019年9月18日,也就是在我们郑州,习近平总书记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讲话,应该说这个讲话把我们历史的深度讲得透彻,我觉得通过讲话进一步加深我们对中国历史的认知,一个是把我们对70年代认知回归又重新走上一个新的起点。 这就是我今天要讲黄河和黄帝的问题,其实黄河和黄帝相依相存,没有黄河就没有黄帝,没有黄帝,黄河也就没有它的历史今天的认知。谈到黄河,黄河作为河流,黄帝是作为人类。 在我们谈到四大文明,从西往东,如果说最早南亚两河流域文明,其后的非洲北部尼罗河古埃及文明,再就是南亚次大陆印度文明,以及东亚地区中国人民,这四大文明实际上都发生在大河流域,比如西亚文明,也就是两河流域文明,发展在西亚地区,从土耳其一直到伊拉克,还有西部的叙利亚,这样一个两河流域。
  • 嘉宾 刘庆柱 2020-09-22 17:20:23
    埃及文明大家都知道,我们都要去,如果参加旅行团,大家只知道看了看胡夫金字塔,在开罗,实际主要文明起源地并不在开罗,在尼罗河中上游,后来逐渐发展过去。 在印度河流域,在南亚次大陆印度文明,印度文明当然现在的印度不一样,实际古印度包括两部分,一个是现在的印度和现在的巴基斯坦,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印巴分治,恰恰有两条河流,一条印度河在巴基斯坦,一条恒河在印度北部。印度古老文明发源于这两条河流。
  • 嘉宾 刘庆柱 2020-09-22 17:20:50
    在中国东亚,中国文明代表汉文化圈,东亚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再到了东南亚半岛北部,形成西部文明在地中海,东方文明环绕着东方地中海,这个圈就在东亚东部,就是我们现在中国这片土地。这片土地文明是当年我们中国许多河,哪条河构成最早起源于这样的文明,应该是黄河。过去我们谈更多的是满天星斗。
  • 嘉宾 刘庆柱 2020-09-22 17:21:19
    那文化的根和魂在哪儿?在黄河。大河流域的中游是世界文明发源地,前面我也简单说了,对于两河流域的文明,也就是西亚文明,大家可能很难去,自从上个世纪末到这个世纪初开始,先是伊拉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伊拉克战争以后,可能那个地方旅行团去的很少了,继之以后的是至今战火未熄叙利亚,以及现在不太稳定的土耳其,因此两河流域,从旅游角度,我觉得去的人不多。就在两河流域中游,你们可以查一些书,那个地区的发展起源地,主要在中上游,然后逐渐下来,下来之后到了伊拉克,大家都知道空中花园,正是当时所谓世界著名的几大景点之一。
  • 嘉宾 刘庆柱 2020-09-22 17:21:46
    埃及,这个大家非常熟悉,我想埃及文明在中游,只要你们回忆一下,几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埃及的时候,我记得第一幅传回国内照片,晚间在七点新闻联播,第一张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底比斯——埃及尼罗河中部的底比斯,一张照片是在神庙里面,一个大幅的照片,那个照片使人非常震撼,因为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魁梧,但是在那个照片上,一配上后面大的建筑物,现在保存建筑遗存,大的柱子,你就能够回想到,应该说四千多年前,或者三千年前埃及文明是怎么样的。那个照片本来想给大家找一下,找不着了,因为当时找好了,我也没有存。我找了一张去的照片,我是作为一个比例尺,大家看看这个照片,这就是我,这就是那个柱子,那个房子的柱子,你看有多高,全是用石头,而且不是现在修复的,是一直保留几千年,没顶子了,就这样一个房子。这是底比斯的帝王谷,什么是帝王谷?前一段时间,好像前两年中央电视台也播了一个陕西帝王谷,也就是专门埋葬帝王的。
  • 嘉宾 刘庆柱 2020-09-22 17:22:29
    如果说河南也有帝王谷,它不是谷——洛阳邙山,专埋皇帝的地方。洛阳有古墓博物馆,从西到东,从孟津到东,基本上都是历朝历代帝王。
  • 嘉宾 刘庆柱 2020-09-22 17:28:06
    大家都以为埃及法老都在金字塔那里,狮身人面像,其实不是,其实是在帝王谷。 南亚次大陆文明: 我想主要在印度,可能到大家到印度比较少,我到印度的恒河和印度河都跑过,这个地方主要古迹都在中部地区。 这一张图大家可以看到,这儿画了个圈,没有把中国划进去,这是古埃及文明,中间这个就是现在的两河流域,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两河流域西亚文明,这是人类最早文明起源地,现在活的日子是最惨的。我老是说西方尊重文明,恰恰这个地方挑起的战争最多,他们受的损失最大,世界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也最感头疼的地方,世界非常重要的遗产有很多都在此处,但是西方文明重视文化的角度来说,他们不该在这儿持续地将近1/4个世纪的战争,现在破坏了大量的文物。再东边就是南亚次大陆文明。就是在东南角这儿,东边亚洲这一个我就不划了。
  • 嘉宾 刘庆柱 2020-09-22 17:28:46
    世界四大文明与大河关系: 东方华夏文明,这个就是不说了。核心区恰好就在黄河中游。 古巴比伦文明,这就是在两河流域。 古埃及文明,前面已经说了。 中国大河流域与古代文明分布: 主要在哪儿?主要在黄河中游,包括现在河南、陕西、山西、山东西部,我说这个黄河流域中游不是指的水利史上的界定,因为水利史界定,黄河流域中游就在郑州为止,再往东都进入下游了。我指过去古代的,因为它改了多少次,一般指开封以东这个概念,但是这个概念跟以前不一样,我想这是从古代延续下来这么一种说法。
  • 嘉宾 刘庆柱 2020-09-22 17:29:14
    这个地方最早发现就在新郑,以裴李岗命名的这么一个地区。这个时候人们有了家庭,有了村落,有了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物质符号,什么叫物质符号呢?我们现在经常讲,我们有五千年不断裂文明,你拿什么证明呢?我想考古学、历史学有实证的,有物证,物证是什么?就在裴李岗出土的鼎。香炉知道吧?就是我们现在用的香炉,三条腿的。最早可能还有四条腿的。为什么是香炉?从鼎演化过来,放在中间,给谁烧?给你认为崇拜纪念的人,这就是从鼎转化来的。鼎是在中国所有器物里面,最具权威性的,最代表文化基因一种遗物,后面再给大家详细谈谈这个,我觉得这个东西就出在新郑。
  • 嘉宾 刘庆柱 2020-09-22 17:29:36
    新时期晚代,这就是仰韶文化,刚才我听广播还是谁跟我谈到,明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恰恰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这两个一百周年,也就非常发人深思,一个是古代发现上古历史一百年,一个是走进现代中国起点的一百年,当年那个一百年,明年大家可能都很清楚了。但是走进中国起源,或者说古代中国起源一百年,为什么说黄河重要呢?就跟这个起点在哪儿有关系。发掘的起点是不是文化的起点?确实是一个偶然的巧合。就在现在的三门峡渑池县一个村子,叫仰韶村,发掘一百周年,这一百周年,仰韶村这是一个村子名字,就成了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出现最早的文化符号,后面我再说一下。(2021年也是仰韶文化发现100周年)
  • 嘉宾 刘庆柱 2020-09-22 17:37:29
    黄河流域分布图 大家看一下这个分布图,山东下游,然后是河南、陕西、山东,再往西就是上游,上中下游分工,黄河流域的根和魂在这儿,但是根要生长,要有树干,有了树干还要枝繁叶茂,因此黄河流域五千多公里长分为上中下游,我认为这么一个广袤空间里面,造就不同的色彩。比如下游中国的思想文化,中游的国家文化,上游的所谓的交流文化,什么是交流文化?大家经常谈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从哪儿起?从长安洛阳,这就是起点,经过哪儿?经过河西走廊,经过甘青地区,进入天山廊道,传播途径是从哪儿做起点? 当年教科文组织在批文这个作为世界遗产的时候,强调是在黄河中游,当时叫起点长安与天山廊道,但是光有廊道,光有起点,不管是长安还是洛阳,如果没有干青,这个河西走廊,这个文化既不能从中国走向世界,也不能世界走进中国,也就是国际文化而言。国内文化交流而言,没有黄河上游,也就很难设想我们现在所谓的西部南北走廊。西部南北走廊就是从甘青往下,到四川,过去叫西南夷。我们河南陕西以西叫西用(yin),用(yin)就是当武器用的,管北边的人——河南或者晋南以北叫做北狄,南边在淮河以南或者到黄河流域叫南蛮,中间是中华。现在中华
  • 嘉宾 刘庆柱 2020-09-22 17:37:49
    我想习近平总书记在918讲话提到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它就来源于此,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如果光有黄河,没有这个人,什么样的人?就是有一种魂,什么样的魂?有一个灵魂,有一个对什么的信仰,对什么的尊重,这样的人。这样的人的魂就是中华民族的魂。也就是黄河的魂,黄河谈不到自身,谈不到社会性文化,所有除了人之外,都不存在文化,你不能说哪一个老虎狮子或者各种动物有什么文化,我们说黄帝是人文始祖。我说一个文物,为什么叫文物呢,为什么说文化和人有关?文物之所以叫文物,是因为有人的作用,才叫文物,不然叫标本。什么叫标本呢?比如那个矿物化石,比如我们说的动物骨骼,为什么说动物不能叫文物呢?只能叫科研标本呢?就是没有经过人的加工。凡是有人作用的,比如今天我手里拿的这个茶杯,它只是叫商品或者物品,但是如果一个东西如,别说黄帝,哪怕是秦始皇用过的,它都是文物,这就是说文物和人有关,同样,文化也跟人有关。
  • 嘉宾 刘庆柱 2020-09-22 17:48:57
    谈到根和魂,当然大家就会问,根是什么?根就是中,大家说这个“中”,和河南说的“中不中”、“行不行”不一样,这个“中”代表中间,在中间。什么叫中间?东西南北中,这个中。这就是中国的根,这个“中”是一种空间,这个空间如果转化成一种历史、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的概念,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核心价值观。如果要问,中国历史上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就是“中”。因此,我们就说这个民族根是文化,文化的根是什么?就是“中”,当然魂是什么,我下面再谈。
  • 嘉宾 刘庆柱 2020-09-22 17:49:19
    为什么我想是这个“中”呢?在中原大地,比如1987年,我们在现在的豫东北,就是在濮阳发现了一个墓,一个墓出现了一个什么?出现了这个墓主人脚底下踩着一个装置,我们认为是一个北斗,两边放着一个青龙白虎,我给大家看一下这个图,这个在后面,一会儿大家看一下就知道了。为什么提到这个墓呢?这个墓是修水库的时候,1987年挖出来了,挖出来以后大家都震动了。当时根据天文学家、考古学家共同认定,这个人是一个研究天文的,他研究天文的什么?他要找天中,通过天的中来找地中。什么叫地中?大地的中在哪儿?天在上,地在下,找到上面那个“中”,用直线对着下面,如果在正午太阳没有斜影子,这就是中。
  • 嘉宾 刘庆柱 2020-09-22 17:49:48
    为什么要找中?他认为地中和天中离得最近,要想把这个天底下的地好,或者一个酋长,或者一个国家,他就要离天最近,因此,中国古代的国王皇帝都叫天子,他说他是天的儿子,代表天管理这个,因此他制造一种思想,只有在“中”,我才能离天最近,只有在这儿,才能够最早把天的意图传达到大地上,这也是中国人,我们现在叫迷信,实际中国人最不迷信。中国人只认天和地,比如天,有了雨水就可以丰衣足食,有了天才有太阳,有了阳光这个作物才能够生长。但是中国人也不完全像有些人所说的一样,对神那么崇拜,其实只要对中国人生活、对中国人社会有利,我就支持你,就信仰你,比如在全世界各地都有的太阳崇拜,可能大家知道,叫太阳神。恰恰在中国我也信仰太阳,太阳多了,温度太高,我生活不了,把其他太阳射掉,这就是中国人在西方人眼里面,中国的唯物主义。
  • 嘉宾 刘庆柱 2020-09-22 17:50:06
    哈佛大学一个教授曾经讲过,中国人真了不起,谁也不信,只要对他人民有好处,不管你是谁都拥护你,只要对我没有好处,哪怕太阳也不行,一个不行,两个不行,九个当中八个都射掉,这就是中国当时对天和地,对当时所谓宇宙其他的星球的看法。 这个看法我想一直以来都延续了几千年。
  • 嘉宾 刘庆柱 2020-09-22 17:50:24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文化要至少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或者说和我们现在所谈的“根”和“魂”相关,如果和“根”“魂”不相关,黄河历史大约有争论,比较保守的说法,115万万年,真正形成现在的黄河。依托黄河流经地域什么时候形成?这个黄土,是800万年,我为什么要说这个?我这个下面还要谈到黄河为什么叫黄河,黄帝为什么叫黄帝。因为长期以来,甚至将近不到三千年以来,对于黄河有一个误读,尤其在两千年以来,认为黄河是一个浑浊的河,是一个黄颜色的河水,认为叫黄河,针对这个我翻阅了一些材料,重新认定它,当时这个名字绝对不是因为水是黄色的。
  • 嘉宾 刘庆柱 2020-09-22 17:50:42
    关于考古写文化,所有人类生活都受环境影响,包括现在,越早影响越大,为什么人类在黄河中游,中国有一个古人,有一个思想家,也是出在山东,叫管子,他说,人类的生活高要住在高处,但是要不能没有水,如果住在低处不能离水太近,一泛滥就淹了,离水太远,吃水不方便,一旱受不了了,因此他选择什么?不高不低,还有水不多不少,这个地区是哪儿?恰恰是黄河中游。只要看看每年5月份到8月份,中央气象台7:30天气预报,我看从长江重庆到上海,你看看长江的水,往年再看看从福建广东浙江,台风一波接一波往外刮,就刮不到中原来,再闹水,黄河水绝对不会像长江那样。
  • 嘉宾 刘庆柱 2020-09-22 17:50:58
    那一次长江闹大水,正好在视察三峡,三峡水库当时征求我的意见,也就是三峡工程,到这儿三峡水库的高程多少,海拔多少米合适,古代多少?我说175米以下就可以,175米以上没有过,这个情况就说明那个地区,包括三峡不宜居,刚才我听扶贫讲的就应该搬家,或者从山上搬下来,这就是说明那个地区对人类来说,不是宜居的。哪儿宜居?首都在哪儿,哪儿宜居,首都干什么?管国家,首都下面要有应附属设施,附属人员很多,要选择最利于人类生存,最利于国家发展的一个地区,一个是在中间,对东西南北等距离,一个在经济上有它的支撑,这就是中原地区。
  • 嘉宾 刘庆柱 2020-09-22 17:51:14
    所以中原地区文化和环境关系非常密切,之所以产生在中原是有原因的。大家看一个图,距现在五千年以前约一万年,形成我们现在知道的北方地区也就是长城以北,西边是甘青地区,东边是山东地区,南边就是现在所谓湖北,西南就是成渝东边是江浙一带,这个地区我们通过考古发现,也就是从一万年到6千年、5500年之间,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最发达地区在这儿。甚至如果从这个地区发达产生了国家的话,第一个产生国家就在这儿。
  • 嘉宾 刘庆柱 2020-09-22 17:51:29
    最近经常报道河洛古国,好像在郑州市西郊,上次在这儿做演讲李伯谦先生放了一个幻灯片,那就是最早的可以说象征着具有国家雏形的地区,首先就在这儿出现。
  • 嘉宾 刘庆柱 2020-09-22 17:52:18
    黄河文化之史前文化 黄河中游有中原文化,包括仰韶文化、庙底沟、中原龙山。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是连贯的,从早到晚一直发展下来。龙山文化是什么?早期或者晚期就开始出现了。我们现在所谈的三皇五帝时代,五帝完了就是夏商周都在这个地区。 黄河下游:还贷(yin)文化,山东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为什么也叫龙山?最早在山东济南东北部有一个地名叫龙山,在那儿上世纪将近八九十年前,是一个姓吴有名考古学家在这儿发现考古遗址,这个地方命名为龙山文化。后来跟它比较相近的在河南就叫河南龙山,也叫中原龙山,再比如在陕西的也叫陕西龙山,或者叫合兴庄二期(yin),因为发现地方不一样,在地区不一样,实际文化性质也不一样。什么叫文化性质?就是社会发展阶段,都是这个社会一个阶段。为什么叫一个文化呢?用现在来说,就是一个风俗习惯,衣食住行基本是一个风俗习惯的。社会发展的水平,基本是一个水平,就是这样定的。
  • 嘉宾 刘庆柱 2020-09-22 17:52:44
    黄河上游:这也是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 黄河流域史千文化:对中华史前文化影响最大的就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曾经有一个考古学家做了一个比喻。中国在没有成立国家之前叫鲜花,有好多花瓣,花心在哪儿?花心就是中原,挨着花心是中原外第一层,比便甘、青,北边是蒙古、山西、大同,再一层花心到了南边湖南,再南边到广东,再北边到内蒙古,它就是这样的。如果中国是一个鲜花,含苞待放的鲜花,由多瓣花瓣组成,在这个花瓣没有开开之前,花心它就在中原。当这个花瓣开了之后进入汉唐时代,花心仍然在中原。大中原就分段在黄河中游。
  • 嘉宾 刘庆柱 2020-09-22 17:53:26
    黄河中游提到“根”和魂的解读,我谈这个黄河文化,下面会谈到河本身,先说黄河文化有什么。 我们有华山、嵩山、泰山、还有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一个山西北部,主要是因为五台山,其实按道理,那一年评世界遗产的时候,这两个一个中岳,一个北岳,这两个去竞争,本来应该由两个指标,一个资源遗产,一个社会部,一个建设部,一个国家文物局。建设部就说那个既是自然遗产也是文化遗产,一下多占一个指标,把河南世界遗产岁数减了两岁。但是真正知名度,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度,在五岳里面最重要是黄河流域三岳,东岳泰山这是中国人各种思想的源头,几乎都在这儿出现。包括墨子、军事家孙子等等,我说墨子是用现在来说,还有像管子,这是我说诸子百家里面,凡是有气候的,就是成气候这些学家,好多都出在山东,因此我觉得黄河下游出了一批思想家,但是黄河下游的思想家在中国历史上,能够称为“家”的话,如果从一个爱好者,从一个学者角度变成思想家的话,没有中原,它绝对成不了思想家。
  • 嘉宾 刘庆柱 2020-09-22 17:54:00
    为什么?因为孔子他实际成名在哪儿?在豫东北,孔子居位13年,他受了中原文化的熏陶。孔孟之道,孟子如果不到开封,当时叫大梁魏国所在地,孔子是卫国的卫,孟子那个魏是魏蜀吴这个魏。它其实古代政治和现在一样,如果要想你的思想发挥作用,必须被国家被政府所认同,成为主流思想系列,你才能成为国家思想。而他们恰恰思想家就是因为这个,孟子要到中原来,孔子要到中原来,老子从周口本来是楚国的地方,也要往洛阳来。
  • 嘉宾 刘庆柱 2020-09-22 17:54:35
    于是孔孟见了面,为什么要在这儿见面,因为这儿是首都,这是国家文化中心。我曾经考虑过文化,为什么有人成为著名歌唱家,著名的文化者,平台不一样,一样的歌,如果在县市一级电视台播放,这是一个效果,像大衣哥上一趟中央电视台一下子火了,如果在他们山东淄博市电视台播,播半天也没有人请他,这就是政治平台的作用。
  • 嘉宾 刘庆柱 2020-09-22 18:01:14
    这也就是大中原,如果国家钦定他的话,六经在汉代定的,西汉在长安,东汉洛阳。他的思想成为教科书在哪儿定的?洛阳,洛阳有太学,有熹平石经,把孔子孟子等等等等著名思想家的东西作为教材刻在石经上,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说他的“根”和“魂”在这儿,即使你诞生在那儿,要到这儿才可以转化成对于群众服务的东西。当然魂还有群体的东西,下面我再谈。 在中国“河”的重要,我想跟国家的称呼,中国称呼国家叫大好河山,或者山河,我为这个事查过一个辞典,因为我也注意到这个问题,我想搞历史,搞研究,古代的一些文化,必须是多学科的,你光要历史学不行,要研究语言学、文字学。“河”和“江”有什么不同?河山就是国家,江山就是王朝,没有说河山易改,河山必须还我大好河山,因此河山是国家,江山不行。再演绎一下,大家一谈到山和河的时候,比如我们说山有五岳,有祭山的神,山就成国家的,包括泰山,和水相对,河就不行,江就差一点。我们河中国文化里面,为什么说黄河在这儿,黄河也是中的代表呢?中国的河在中间,江在两边,中国的“河”基本上是东西向的,“河”和“江”,除了个别,少数是南北向,主要大河大江都是东北向,个别是西南或者东北,也有南北,比
  • 嘉宾 刘庆柱 2020-09-22 18:01:29
    为什么我这样说呢?你看黄河以南是什么?淮河,淮河以南是长江,湘江、赣江、闽江、珠江。黄河以北是海河辽河,进了吉林,吉林以北是什么?黑龙江、图们江、牡丹江、雅鲁藏布江,从西北往东南流,这就是中国古人对自己国家之内“河”和“江”看法,他认为黄河在中。 古人认为“中”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山是嵩山,它是中岳,最重要的河也是在中间,因此因此它和其他所有河都不一样。后面会给大家说一下。
  • 嘉宾 刘庆柱 2020-09-22 18:01:45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我想如果系说通俗一点,根就是中间,那就是在全世界都有人有信仰,有图腾,东方不太讲图腾,如果把图腾这个文化概念引入中国的话,花就是最早六千多年前,生活在陕西东部,山西西部,特别信仰花,亲人去世以后要有专门东西祭祀,我们现在用一种器物,碗或者什么,因为人用碗吃饭,碗上要画图案,这个图案就是花,信仰这样东西的人就恰恰在和中游,这个地方举一个例子,华山怎么来?西岳华山,唐代的人认为华山和黄河构成了山河,其实是一个误解,应该是嵩山和黄河。
  • 嘉宾 刘庆柱 2020-09-22 18:02:00
    这个东西是一个在庙底沟出土的,民以食为天,要想把饭吃下去,要有餐具,在餐具上象征它的粮食,花卉不解饱,它是精神的东西,信仰这批人的人,这就是最早的华人。最早华人在哪儿?在黄河中游,在中国的中间,也就成为现在解读中华的原因。
  • 嘉宾 刘庆柱 2020-09-22 18:02:16
    现在考古发现墓6400年前这就发现了,后来再没有发现,发现得少一些,我们要实证,什么叫实证?考古发掘出来,不是传说的,后来前几年,在国外有一批文物,流失到国外了,在湖北省出了一批竹简,就是一批文书。现在写在纸上,两千多年刻在竹简上,埋在墓里面。这个人是一个学者或者官员,就埋在墓里面,湖北地区水位低,埋了以后,包括棺材也是这样,一直渗在水里面,文物有两个特点,要么在水里面,要么在沙漠里面,就怕河南这种不湿不干的地方,捞出来全都没了。像长沙马王堆,虽然以前是一个边缘,那个老太太1968年发现的,还是1973年,记不清了,1968年是满城汉墓,1973年可能是老太太发现了,我们说除了这批简写的是什么?写了一本书,当时大家知道黄帝是三皇五帝,也是最早的一个,黄帝完了颛顼帝喾,还有尧舜五帝,五帝之后到了禹,大禹叫家天下,大禹以后就不是传给贤人,不是看谁好,而是传给儿子。那是王国时代,建首都,秦始皇是帝国。首都建在哪儿?人家原来有人测量建在中国的中间,夏朝建在哪儿?这个逐渐就记载了这件事。
  • 嘉宾 刘庆柱 2020-09-22 18:02:35
    郑州第一个都城3600建了一个都城,商王朝,商汤建的,如何找到?求中求到这儿了,因此嵩山就成为现在的天地之中,被世界所认同,不但是中国人认同的,这也就成为以后历代主要王朝都在这儿。或者说这个大中原圈里面。 周代首都在长安,再往西走,就蛮荒之地了,这个时候它虽然打下了江山,灭商纣王,觉得不在中间,就在政治上,失掉了在民族认同,于是就却地要把首都定在哪儿?洛阳,叫中国。三千年前,有中国这个词的第一次出现,三千年前,第一次出现是首都的名字,叫四“中国”,我到洛阳去,我们开玩笑,现在洛阳市长三千年前就是中国的领导人了,现在不是了。这就是这个名字的变化。 这里放几张图片,这是一个人在中间,两边青龙白虎,脚底下踩北斗,陪葬三个人,显然这不是一般的老百姓。这是4100年左右,也是中原地区晋南,在襄汾一个墓里面出的,测量“中”的仪器。
  • 嘉宾 刘庆柱 2020-09-22 18:02:53
    这是1963年何尊,有一个农民在宝鸡市挖土的时候,突然挖到一个铜器,1963年,大家知道那个时代是比较困难的,把这个卖到废品公司去了,卖了30块钱,正准备虽到什么什么炼铜的地方,没过几年,限于国际舆论对我们说法不太妥当,说我们破坏文物,中央决定办一个展览,叫什么名字?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出土文物。这就到全国选文物,到宝鸡,上海博物馆馆长选了这一件,其实不知道这一件,看着这一件挺大,想拿吧也就觉得就是一件铜器,三千年前也无所谓,还不如商代早,不拿吧,正由于不定,又看看其他地方,翻过来一看,一看底下122个字,其中出现了四个字,于是这件器物确定到全世界各地展览,在无产阶级大革命之间,展览只出去一次,后来再出去不清楚,现在不能出国。这件文物国家规定,多少钱保险也不能出,这件文物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宅兹中或,这个是或者的或,加一个土是什么?疆域的域,就是这块土地。在中域是什么意思?在这个土地的中间,找一块地,宅就是修建,这是一个动词,在哪儿?在“中”,在地的中间。这个“或者”的“或”在古代就是一个疆域的域,原来没有加土堆,要建都城,建家有院墙,国家建都城得有城墙,围了一个方块。大家看这个繁
  • 嘉宾 刘庆柱 2020-09-22 18:03:12
    因此,这个字也就成为中国的国,用现在来说,最早中国的国字就是这样写的,因此也可以读宅兹中或,为什么有些人不同意简化,一简化,之前文化味都没有了,变成域字了。 这个简化字有什么文化?我们简化字是1955年还是1956年公布第一批,记不清,大约是那个年代,当时有争论,这个字不知道简化什么字,按道理一个方块,一个或比较好,但是这个字日本人给简化,五十年前,都写成一个方块,一个王字,如果我们和日本一样,我们50年代和日本人关系不好,不能学它,他的字还是学我们的,怎么办?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学者,就是原来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提出来,这就是中国的国字,为什么里面一个王字加一个点,为什么加一点?中国比日本大一点。
  • 嘉宾 刘庆柱 2020-09-22 18:03:30
    大哪儿?你是王,我是玉,多这一点,我就大了,原因是什么?中国自认为历来都比它大一点,为什么都要去日本奈良旅游,有一个新修好的店,在河南洛阳有一个北魏洛阳太极殿,谁修?曹操儿子,太极拳出来的。日本仿造那个建叫什么?大极殿,自己感觉到,日本早年还谦虚,我不行我应该叫“大”,不能叫太,中国呢?根据这一点,我们就把这个国加了一点。这就形成中国特色简化字。我讲这个字原因是什么?就讲中国首先出现在中原。首先,出现在大嵩山地区。 正因为这样,所以到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叫吕不韦,写了一本书《吕氏春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第一个思想文化大解放时期,是第一个告别旧时代创建新时代,百家争鸣时代。好多中国的一直延续现在的思想源头,都可以追溯到2500年,这也就是世界上作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特点,希腊罗马的文化,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在西方登陆了它们的顶峰,中国恰恰也是如此。在这个时期,吕不韦写了一本书《吕氏春秋》,春秋就是历史,提出择中建都,建设国家的时候要选择中间建设首都,原来只是为了取中间管理方便,到现在意识到国家已经变大了,怎么增加凝聚力,真正把中国的“中”用现在来理解,要有一个凝聚力,要有一个中心的
  • 嘉宾 刘庆柱 2020-09-22 18:03:44
    凡是皇家正门大殿,最主要殿都在中间,北京城故宫的皇宫在老北京1919年的中间,北京城在它的中间,北京城谁在中间?故宫在中间,故宫谁在中间?太和殿在中间,为什么我们全国那么多文物景点,唯有故宫有八万人参观?全世界都没有人这样,就是大家都要看看中国皇上怎么办公,是什么样的,金銮殿就在中间,金銮殿对的谁?对的太和门,太和门大家也许不清楚,也许能记着,买了票进了午门就是太和门,对着就是太和殿。我讲就是正南面,这就是对着。太和门出来对着午门,午门出来对着端门,端门对得是天安门,抗日战争70周年军事大检阅的时候,就在午门外广场上接待外宾,就在端门那个地方,从端门出去,再对就是天安门,天安门再对着就是正阳门,天安门是皇城正门,正安门出去对的是永定门,就是这样一条中轴线,这就表现出国家的至高无上。 因此在这一条线上的门都是正门,都城、皇上的正门,而且都不是一个门道,要么三个门道,要么五个门道,你们看看天安门几个门道?一个门上面有五个道,为什么五条道?九五之尊,这就是原因。什么时候开始?从唐朝开始,到了鼎盛时期,唐代之前,从秦始皇到唐太宗,那是几个门?三个,国家首都都是三个,不当首都的地方都是一
  • 嘉宾 刘庆柱 2020-09-22 18:06:33
    中国人突出中就突出凝聚力,怎么体现出作用?体现公平工运治理国家,要设东西南北四方,各开一个门,其实皇帝住的地方应该是高级保卫地方,越是高级保卫,严格保卫,门越少,但是它出于一种中华理念,什么理念?我要象征着对东西南北四方公平的、公允的,这样一个理念,让四方都能以我为中心,增加凝聚力,这也就是当时古代的思想。 下面我谈这个“中”出来以后,就谈谈“黄河”。
  • 嘉宾 刘庆柱 2020-09-22 18:06:51
    1.三千年前或者3600年前,我只能推到三千年,因为这出的东西也都是三千年以后出的,就在殷墟出的,殷墟以前,到我们郑州商城还有三百年,那个现在还没有出,三千年前出的甲骨文上写得,黄河叫什么?叫高祖河。高祖是什么?高祖就是国父,外国人叫国父,为什么叫国父?举一个例子,汉朝第一个皇帝是谁?汉高祖刘邦,第二个不叫“祖”,叫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昭帝、汉平帝等等十一个皇帝。唐代第一个皇帝是谁?唐高宗李渊,后来也叫太宗,宋代、明代都是这样,因此高祖就是在国家叫国父。也有管黄河叫河宗。 2.《尚书》管黄河叫九河,这是什么?天上的河。这也就是唐代诗人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当年写这个诗的人是不是看过尚书,我不知道。九天揽月,五洋捉鳖。
  • 2020-09-22 18:07:07
    3.史记大河。 4.汉书叫中国河、黄河,黄河第一次出现就在这个地方。 黄土高原与黄河形成历史 黄土高原形成于800万年前。黄河形成于300万年到16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距今115万年到10万年,形成现在的海洋水系,近海的是近十万年到一万年,我谈这个原因,有人认为黄河原来水是清的,是到了什么时候是清的,春秋战国以前是清的,也就是诗经那个时代是清的,后来变成浑的,后来叫黄河,实际不是,只要在黄土高原流就是黄的,不应该是到了汉代变了,这个理由是这样的。 因此我说黄土高原和黄河,先有黄土高原,后有黄河,有了黄河,黄河的黄应该跟它流经黄土高原有关。造成水土流失有关,不是因为到了汉代,给它起一个名字才变黄河。
  • 嘉宾 刘庆柱 2020-09-22 18:07:34
    语言学、文字学上河与江 这个刚才谈到了,不再说了。 黄河文化分区,这个也谈到了,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他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是什么?是人,是什么人?中华民族那个人,哪些人,在黄河中游那个人文化的根。你看黄河文化传承关系,上面是文化,中间是国家文化,东面是齐鲁文化也就是思想文化。 黄帝与黄河: 为什么不写皇帝,就是因为黄帝和黄河这个名字来历基本在同一个时期,其实黄帝有四五千年历史,我认为出现比较晚,黄河也是基本在距现在两千多年出现,黄帝这个词也应该是在这个时期出现。根据现在我们考古的发现可以这样来说。 因此,我有一个通俗的说法,黄帝和黄河都姓黄,黄河不是因为黄水,因为大家知道的原因。 先有五方,东西南北中,后有五行,木火土金水,后有五色,青赤黄白黑,形成中土黄一致,中在中原,土在哪儿?土就在中原这块大地上是土。 土是黄色的,因此中土黄一致。黄不但是黄帝黄河,就成了中国传统的一种非常尊贵的颜色,看看故宫瓦是什么颜色,这就大家会有所了解。 因此,我刚才说到,黄帝就是人皇。 中原与黄河黄帝关系,没有黄河,中原就不能成为国家文化
  • 主持人 主持人张泽群 2020-09-22 18:07:52
    感谢刘教授,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略微带一些天津口音,但是祖籍是地地道道河南人,对考古非常熟悉,对陕西的考古更为了解,刚才特别也讲到了宅兹中或来临,更讲解了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字,“中”的概念,同时给我们深度解析的黄河与黄帝,黄河文化与黄帝文化的核心要义,让我们再次感谢刘庆柱教授。 明天上午8:30多还有单霁翔教授和金一南教授的精彩分享,让我们共同期待。
您还未设置网名点此设置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