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精神文明建设专栏 我们的节日 正文
民俗专家谈“七夕”
来源:中国文明网  时间:2020-08-26 00:00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即将来临,我国古代怎么过七夕节?又有哪些传统习俗呢?对此,记者采访了新疆文史馆馆员、新疆书法家协会顾问闵荫南为大家详细解读。

闵荫南说,农历七月七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双七节,乞巧节,女节,少女节,香桥会和巧节会等,源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传说玉帝的第七个女儿织女,心灵、手巧、善织,令人羡慕不已,因此,人间女子就拜祭她,祈求智慧、灵巧和幸福,于是,就有了每年七月初七的“乞巧”活动,由此形成了乞巧节。千百年来,生活在中国各地的普通民众围绕着这一节日都要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说到七夕,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把七夕等同于中国的情人节。在古代,七夕的确和牛郎织女传说关系密切,但它是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这一日女子会约闺中密友、祭拜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因此七夕又有“女儿节”的称谓。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七夕的诗歌名句数不胜数。”闵荫南说,“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等诗词都是以七夕为题材,七夕节对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有重要价值,而深入人心的牛郎织女,又是中国民间文学的重要题材,它与民俗生活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民间活动,对民俗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闵荫南说,近年来,各地上演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用新的方式传承演绎着传统民俗的新内涵,很多和睦幸福的家庭,婆媳间上演着新时代的“乞巧精神”、传承着敬老孝亲的传统美德,给七夕这个传统节日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

各地七夕民间习俗

乞求姻缘

按照民间传说,“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一种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凡间的女子便在这一天晚上向织女祈求赐给自己美满的姻缘。

种生求子

种生求子这项习俗,在我国南、北方都有流传,在七夕前几天,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

南方称为泡巧,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或蜡制的婴儿玩偶,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七姐诞

在广东,七夕节有拜仙的传统民间习俗,这个活动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参加,但婚后的新娘,在过七夕节时,要举行辞仙仪式。在初六晚上祀神时,表示与姑娘节离别之意。

据史料记载,农历七月初七,还有女子泛舟,游石门沉香浦的习俗,此日为仙女淋浴日。石门浦水质清冽,泛舟者渴望带来好运气,这也是当地一个节日的习俗。

诞七夕观星观星初秋时节,晚间9点左右,亮度为0星等的织女星首先出现在天顶附近,随后,在其偏南方向亮度为1星等的牛郎星升起。在两颗星的中间隔着一条横贯南北的白茫茫的天河(即银河),其中牛郎在河东、织女在河西,它们深情相望,充满诗情画意。

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传统习俗,在七夕夜晚,年轻的女子要摆上事先准备好的时令水果,对着皎皎明月,举行各种乞巧仪式。

妇女洗发

妇女在七夕节洗发,是一项很特别的民间习俗。在湖南与江浙一带的地方志,都有记载。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这项习俗,可能和七夕圣水有关。七夕这天取泉水与河水,如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女性在这天沐发,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还有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

染指甲

染指甲是一项七夕民间习俗,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在四川、贵州等地,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孩与儿童在节日的一种娱乐。

许多年轻姑娘,在节日时用花草叶染指甲,更加凸显美丽,也寓意未婚的女子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记者 饶俊华整理)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专题制作:常燕    设计:孙小雨    程序:王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