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将“黄河战略”列为国家重大战略,并将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内容。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2020年7月25日,黄帝文化与黄河文化研讨会在黄帝故里新郑召开。
河南省委原书记、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首席顾问 徐光春(杨媚 摄影)
本次研讨会由中华炎黄文化研讨会、中国先秦史学会指导,河南省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黄河文化研究会、河南省孝文化研究会、新郑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新郑市委宣传部、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承办。
参加研讨会的领导和嘉宾有中共河南省委原书记、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首席顾问徐光春;中国老龄事业基金会理事长、全国人大原内务司法委员会内务室主任于建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国务院参事室新闻顾问、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特别顾问赵德润;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特别顾问张希清;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任大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庆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肖群忠;郑州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张延明;新郑市委书记马志峰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浙江工商大学、郑州大学、陕西历史博物馆、云南中华文明研究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100多人参加。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 李伯谦(杨媚 摄影)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刘庆柱(杨媚 摄影)
开幕式上,举行了《黄帝故里故都典证》新书发布会。河南省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会长高林华介绍了该书编辑出版情况。该书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河南省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共同编撰,对于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黄帝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随后,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首席顾问、中共河南省委原书记徐光春、中共新郑市委书记马志峰、河南省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会长高林华分别向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黄河文化研究会和与会专家代表赠送《黄帝故里故都典证》。
本次研讨会收到论文86篇,有5位嘉宾做了主旨演讲,18位专家做了学术发言。坚定黄帝文化自信,谱写黄河文化新篇,开启“两黄”文化研究新征程是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河南省委原书记、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首席顾问徐光春首先做了开场演讲,作为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者和新闻专家,紧紧围绕“黄帝文化和黄河文化”做了精彩论述。李伯谦、刘庆柱、任大援、肖群忠等国内权威专家学者,先后发表了真知灼见,令与会者获益匪浅。
专家学术发言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任大援认为,炎黄之间的接续,代表了中国古代从耕作农业社会到政治一统的早期国家雏形的合理发展。今天矗立在黄河岸边的炎黄二帝像,很好地表达了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与中国古代文明奠基者之间的关连意义。
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馆员,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杨东晨认为,新郑是黄帝的故里和都城,黄帝统一天下后,首先是整修邑城“有熊之墟”。回到故都后,先充实、健全部落联盟机构和管理人员(大臣),之后,便是大力发展生产,改善、提高先民的生活等。
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黄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新斌指出,黄帝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黄河文化之源与黄河文化之脉。整合黄帝文化、姓氏文化,将新郑打造成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重要平台,海内外华人魂系中华的精神家园,让黄帝文化品牌叫响“老家河南”。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黄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牛建强说,黄河文化的生成是在黄河流域的众多支流上实现的,黄河文化逐渐超越区域性文化属性,上升为中华文化的核心,黄河文化与时俱进,内蕴不断蜕变升华。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黄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星光说,黄帝作为中华民族远古始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每个华夏子孙魂牵梦萦的共同的根,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旗帜。
多年从事黄帝文化研究的学者刘文学说,黄河是中华民族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的中心在中原,摇篮的核心在郑州。黄河孕育了黄河文化,黄河文化中的黄帝文化,不仅是黄河文化的核心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文化,轴心文化和黄河文化的“魂”。
7月25日下午,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黄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新斌作了学术总结。本次研讨会,对于进一步把黄帝文化与黄河文化有机融合,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贡献都有重要意义。(新郑融媒记者:沈 磊 李伟彬 )
责任编辑:秦龙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本网或子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郑政府网站,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郑政府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 |
主办:新郑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新郑市人民路186号
邮编:451100
版权所有:河南省新郑市人民政府
备案编号:豫ICP备05015077号-1
版网站标识码:410184000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