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正文
    黄帝故里新巨变
    来源:本站  时间:2013-02-21 08:29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轨道,黄帝故里新郑,借助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的强劲东风,“加速新型城镇化,共建美好家园”,勇于担当谋发展,务实重做求超越,争当“先行者”,认真探索着具有新郑特色的“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一场影响深远的变革风生水起,一场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攻坚战全面打响!

      谋定而后动。谋,是策划、是布局。作为全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试点市,新郑市高起点规划,科学合理布局,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谋划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一张恢宏的建设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布局城镇体系构筑发展框架

      新郑市对全市所有行政村,分别按照组团周边8公里、新市镇5公里及新型社区3公里为半径进行有效整合,着力构筑由两城、两市镇、19个合村并城社区和33个新型农村社区组成的现代城市与新型农村社区和谐相融的新型城乡体系,实现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的产业布局、合理的人口分布、合理的就业结构,实现布局组团化、功能复合化、环境生态化、交通网络化、服务均等化、建设集约化。

    布局道路交通构建路网支撑

      新郑市按照组团级、市镇级、社区级、农田级路网“8642”的标准, 3年内将规划建设城乡道路67条308公里、农田机耕路500公里,构建“六纵五横”干道网、连接城乡的“三纵三横”辅道网,城乡交通路网与农业机耕道路网、城乡水网、林网“四网合一”,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构建强大的路网体系支撑。

    山水田林优化城乡生态体系

      新郑市以16条道路生态廊道建设为重点,统筹建设“一山一带两河两基地”的复合型生态功能区;加快生态水系建设、小流域治理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步伐,着力构建山、水、田、林、城融为一体的城乡生态体系;加大对传统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

    现代服务业打造新核心增长极

    新郑市主动承接郑州市区市场外迁转移,集中规划和建设郑州会展中心等一批大型商贸物流项目,建设全国一流、中部领先的商贸物流基地;充分依托黄帝故里丰富的文化资源,建设黄帝文化园,全力发展黄帝文化产业;以中心城区中央商务区建设为引擎,创建新郑乃至中原地区全新的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建设由华南城商贸物流园、中国·中原国际不锈钢物流园等组成的商贸会展城。

    注重文化旅游彰显文明底蕴

    新郑围绕打造以黄帝文化旅游为主导的集文化体验、生态休闲、会议度假、自然观光为一体的精品化旅游产品的目标,将新郑市旅游空间结构概括为 “一心两翼八片”。“一心”,即中心旅游城,包括黄帝故里景区和郑韩故城遗址公园景区;“两翼”,即 “南翼”的史前文化旅游区、“北翼”的生态休闲旅游区;“八片”,即裴李岗遗址旅游区、具茨山风景区、唐户遗址旅游区、欧阳修陵园、华阳古城、苑陵古城,龙湖梅山泰山旅游区、枣乡风情体验区;特色村指华阳寨、人和寨。

    此外,新郑市编制完成了包括道路工程、给水工程、雨水工程、污水工程、电力工程、电信工程、供热工程、供气工程、环卫工程九个专项在内的《新郑市城乡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郑市牢牢围绕“产业为基、就业为先、民生为本”,“精打细算”农民利益账,从“土地指标、农民利益、资金运作、就业岗位、粮食生态、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算清楚,算透彻,无论怎么算,都不让老百姓吃亏。

    算好土地指标账——

    建设城乡统筹的新社区

    通过新型社区建设,构筑“两城、两市镇、52个新型社区”格局,节约土地,实现了多方受益:耕地面积不减少,可腾出58平方公里建设用地,为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空间,使新招项目得以顺利落地,农民人均居住面积不低于50平方米,生活环境极大改善。

    算好农民利益账——

    建设群众拥护的新社区

      新郑市坚持群众的主体地位,在维护农民“三种权益”的基础上,积极推行两套房产“四种模式”,让社区居民拥有长期、稳定的财产性收入,使社区居民资产大增、收入更高、生活质量更好、社会保障面更宽,壮大了集体经济、壮大了产业规模。

    算好资金运作账—— 建设充满活力的新社区

      新郑市出台新型社区建设财政奖补政策,将建设新型社区和土地整理节约的土地指标用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把集体土地收益全部返还乡镇,用于新型社区建设。通过土地预约盘活存量,提高利用效率,筹集社区启动资金。同时,先后成立9家融资公司,通过银行贷款、信托、融资租赁、发行债券等形式拓宽融资渠道,扩大融资规模。

    算好就业岗位账—— 建设产区互动的新社区

      “社区靠着产业建,产业跟着社区走”。新郑市着力构筑“三区三园三基地+社区农民创业园”发展格局,全面实施“一个社区一企业、一个家庭两人就业”的模式。社区布局临城、临镇、临干线道路、临产业集聚,两公里内至少有一家规模企业作为产业支撑,为社区劳动力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

    算好粮食生态账——建设环境优美的新社区

    在按照1︰1.05的比例进行复耕基础上,新郑市持续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积极打造高标准良田,努力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根据农业发展实际,加快农田机耕道建设,与城乡路网互联互通,逐步实现城乡交通路网与农业机耕道路网、城乡水网、林网“四网合一”,强力支撑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算好社会保障账—— 建设服务完善的新社区

      在新郑,就地城镇化的社区居民同时拥有市民和农民“双重身份”。通过统筹城乡教育、就业服务、医疗保障、住房保障、养老保障、社区服务待遇一体化,使入住社区的农民逐渐拥有和城镇居民一样社会福利待遇。同时,保持土地经营权不变,确保了社区居民仍可享受国家一切助农扶农政策。有的社区还拿出部分集体收益,用于农机、农具交通工具、燃油等补贴,使入住新型社区的居民同时享有了市民和农民的“双重保障”,给群众吃了定心丸、上了双保险。

      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是一份都正在完成的答卷。作为全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试点市,新郑探索出了算好“六本账”建设新社区的新郑模式,细细品味,有哪些启示?
    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

      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在推行的起初阶段,难免会遇到资金、土地、利益等方方面面的阻力与困难。然而在新郑市龙湖镇林锦店村,短短15天内即完成了86户、10万平方米的拆迁任务,没有一户钉子户,没有一起不和谐拆迁,村民还主动打出“拆旧房建美好家园,迁新居走幸福之路”的条幅。为什么呢?

      一切源于新郑市把群众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该市坚持“以群众需要为工作基点、以群众利益为政策导向、以群众拥护为根本宗旨、以群众满意为衡量标准”建设新社区,不从农民手中挖土地,不在农民身上打主意。同时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从规划建设、拆迁安置入手,保障新型社区建设品质和质量,保护农民利益的最大化、最优化,促进公平正义,把新型社区建在农民“心窝里、心坎上”,建设成农民的“幸福家园”。

    加快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步伐

      在建设新社区中,加强社会保障的公平,是新郑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第一把利器。按照“六通八有”的标准,新郑市配套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社会各项资源配置,让农村居民不出社区就可以和城里人一样享受就学、就医、养老、购物、就业等便利,确保农民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眼前得实惠、长远有保障。

      在社会管理中加强创新,着力构建民生“六个一体化”,是新郑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又一把利器。民生改善促和谐,城乡统筹促发展,作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9个典型培育市县之一,新郑市统筹就业服务一体化,让城乡居民平等就业; 统筹医疗保障一体化,让城乡居民病有所医;统筹居民住房保障一体化,让城乡居民住有所居;统筹教育资源配置一体化,让城乡居民学有所教;统筹养老服务保障一体化,让城乡居民老有所养;统筹社会管理服务组织建设一体化,让城乡社会管理整体推进。

    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致富新模式

      通过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农民们住进了新房,享受到了优质的公共服务,不经意间,增收致富的模式也在悄然改变:孟庄镇肖韩社区紧邻富士康,群众把房屋出租给富士康,解决了长期收益问题;薛店镇第一社区南组团,建设了4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直接增加集体固定资产达4000万元,每年村集体收益150多万元……

      家住薛店镇常刘中心社区的常振英和儿子、儿媳都在社区附近的工厂上班,务工收入加上村土地流转集体分红收入等,家庭全年收入近9万元,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细数常振英家的收入来源,就是新郑市入住新型社区的农民所拥有的“四项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集体性收入、土地承包经营权收入。“四项收入”真正让农民有了“三金”:租金、股金、薪金。

    产区融合做好支撑

      产业支撑是发展新型社区的关键,既要集群发展,又要互动发展。从新郑市的52个新型社区的布局上,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社区靠着产业建、产业跟着社区走”,新型社区建设与产业发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为什么呢,有了产业,农民就业和收入才有保障,才能“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由此,“一个社区一个企业、一个家庭两人就业”模式让新郑的新型社区建设与众不同。

      产业支撑、就业为本,推动着新郑市城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格局向产城互动转变,为城镇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同时,“三主三辅”产业体系的构建,不仅提高了工业化程度,而且实现了工业反哺农业,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使大量富余劳动力能够就地就近就业,离土不离乡充分就业,从以前的“孔雀东南飞”转变为现在的“凤还巢”。

      已搬进新型社区的新郑农民群众,过去一年十一个月忙于进城务工、购物、送孩子上学,一个月在农田里辛苦耕作;现在十一个月在城镇享受生活、孩子在社区上学,一个月到田间进行机械化管理。

      短短一年时间,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再次放眼新郑,一切都在悄然改变:道路变宽了,环境变美了,家园变靓了,生活变幸福了,工作服务更便捷了……

    这是一次化茧成蝶的美丽嬗变,这是一次浴火重生的凤凰涅槃。

      陆续动工的新型社区如同一颗颗明珠点缀在愈加美丽的新郑锦缎上,而交通道路和生态廊道建设,更犹如一条条彩带,在串起美丽明珠的同时,也飘舞成联系郑州及四面八方的纽带。

      “一路绿相随,四季皆有景”,驱车沿郑新快速通道前行,但见行道树笔直挺拔、红花碧草鲜嫩。近观,高矮生姿、相映成趣,远望,层层叠叠、蔚为壮观。在新郑,未来就是“有建筑的地方都是现代化的城镇和园区,没有建筑的地方是生态廊道、高标准农田和都市型生态农业生产区”。

      生态环境在改变,生产方式也在改变,社会管理创新也有了新的举措,干部队伍面貌也焕然一新,干群关系更加和谐了……

      注重城乡统筹,构建多方共赢的新格局;注重城乡一体,探索持续增收的新模式;注重集约节约,激发科学运作的新活力;注重产区互动,带来安居乐业的新生活;注重坚守红线,促进高产高效的新农业;注重和谐发展,形成均等服务的新保障!

      新郑人民,正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道路上披荆斩棘!

      新郑人民,正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战役中勇拔头筹!

      在通往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新郑人民,已经出发,已经在路上! 



    责任编辑:史良健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请您注意: 中国新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本网或子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郑政府网站,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郑政府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