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新郑市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在广大农村发展产业项目,树立文明乡风,建设生态优美农村,活跃农民文化生活,努力让农民群众“心里乐起来,腰包鼓起来。
走进辛店镇史庄村,平整的柏油路穿村而过,两侧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这个曾经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村庄2013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当时村集体收入只有3000元。近几年村两委调整思路,整合资源,2016年实现全部脱贫。在2018年,该村又以合作社为依托,利用上级扶贫资金建成小米、红薯加工车间、研学基地、史庄大食堂等,在发展二三产的同时,增加村集体收入,解决村民就业问题。
同年,该村还建立养殖场,以租赁的方式经营,每年集体收入增加30万元;蔬菜大棚、小米、红薯加工车间和史庄大食堂的建成使用,每年集体收入增加10万元。集体经济主要靠租金收入的史庄村,今年随着研学基地、养殖场三期、蔬菜大棚二期的建设,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可突破70万元。现在的史庄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让村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更有获得感、更有安全感。
产业的发展不仅解决了村里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村容村貌也得到显著提升。在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每天都有2万人来到龙湖镇泰山村千稼集景区感受农耕文化、品尝特色小吃、欣赏民间杂艺、体验游乐项目。作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很难想象泰山村在本世纪初还是省级贫困村。从修路打井到修建“三环八纵三放射组组通”公路、从打深井到建成自动供水厂彻底解决群众出行和吃水问题,再到群众住进独门独院两层洋房……10多年来,泰山村以黄帝文化为主线,围绕“村庄建设园林化、村庄道路林荫化、家庭小院花园化、百姓田地林果化、荒山荒沟森林化”的发展思路,挖掘引申廉政文化、红色文化、孝道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走出了一条具有典型文化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现在的泰山村,村在林中建,房在林中现,水在村中流,人在绿中行,有乡土情怀、有农村追忆、有美丽乡愁,既有城里的生活品味,又不失农村的乡土韵味,俨然成了北方的赛江南。
史庄村、泰山村的发展是新郑市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新郑市坚持“特色保护、聚集提升、城郊融合、搬迁撤并”原则,按照分类引导的指导思想和各村实际情况,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坚持典型示范带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产业发展“组合拳”,在高效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的同时,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激发农业发展新活力,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聚力抓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政策衔接、机制整合和工作统筹,全力以赴做好做实乡村振兴工作,确保乡村振兴见实效、出亮点。 如今,在潩水寨村、唐户村、北靳楼村……行走在新郑的沃野乡间,处处都能看到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美、生活美家园好的斑斓画卷,听到群众们脱口而出“现在日子可好了”的感叹。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本网或子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郑政府网站,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郑政府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 |
主办:新郑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新郑市人民路186号
邮编:451100
版权所有:河南省新郑市人民政府
备案编号:豫ICP备05015077号-1
版网站标识码:410184000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