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清新空气,是广大市民的共同期盼。
近年来,我市持续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作为重要民生工程,通过科学施策,精准管控,全力守护这片“新郑蓝”。
控制污染源,是大气治理的重中之重。
我市大力推动企业进行超低排放改造和清洁能源替代,新增光伏发电装机9.8万千瓦,完成源网荷储项目4个。整治低效失效企业18家,活性炭更换使用吸附工艺企业78家,对全市35家企业进行绿色化改造,从源头削减污染物排放量。
坐落于新郑的黄金叶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废气治理方面,引进先进环保设备“RTO”设施减风增浓装置,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气进行高效净化,处理效率高达99.5%以上,确保排放的每一缕气体都符合环保要求。
企业向“绿”而行,不仅体现在末端治理,更贯穿于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在企业生产车间所有机组印刷版位旁边均设有侧吸装置,相当于把无组织废气排放转化为有组织废气排放;在所有工序及治理设施处均制作有污染信息二维码,扫描后可展示当前工序及设备工艺、性能、效率等相关信息。
机动车尾气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
我市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优化公共交通体系,逐步构建绿色低碳的交通网络。交通运输局新能源公交车投入使用271辆,纯电出租车346辆,混凝土运输车新能源更新率达76%。
扬尘治理,贵在精细。
新郑市要求所有建筑工地必须达到标准要求,并远程监督。在城市道路,采取“机械化清扫、精细化保洁、定时段洒水”的立体化作业模式,有效降低扬尘。针对秋季秸秆焚烧问题,通过“蓝天卫士”监控系统与现场督查相结合,实现了全域全时段的精准监控。
蓝天保卫战,没有旁观者,环保部门的努力是关键,每一位市民的参与也同样重要。
在此,小编倡导大家尽量选择绿色出行,节约用电,拒绝露天焚烧,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这片“新郑蓝”。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本网或子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郑政府网站,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郑政府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 |
主办:新郑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新郑市人民路186号
邮编:451100
版权所有:河南省新郑市人民政府
备案编号:豫ICP备05015077号-1
版网站标识码:410184000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