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他山之石 正文
海南保亭:三道镇什进村“蜕变”之路
来源:本站  时间:2017-08-01 00:00  

       保亭县委、县政府在三道镇什进村探索实施“大区小镇新村”扶贫开发模式,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教育文化事业不断进步、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蜕变”前的什进村

       2009年,什进村全村共有48户183人,其中劳动力110人。全村土地面积767.65亩,其中基本农田119亩,坡地253亩,林地343.25亩,宅基地52.4亩。当时该村产业结构单一,属传统农业村,在村民的主要收入中,水稻、槟榔、橡胶等传统种植业收入占62%,养鸡、五脚猪等传统养殖业收入占24%,外出务工、打零工等其他方式收入占14%,全村人均纯收入仅2170元(当年保亭县农村人均纯收入3453元);人居生活条件较为简陋,住房多以低矮破旧的瓦房和茅草房为主,采光性差,空间狭小,空气流通性差;村庄没有自来水,村民共用一口水井,常年缺水少电;全村没有硬化的水泥道路,仅有一条狭窄崎岖的沙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没有排污设施,没有卫生间,生活污水横流,蝇虫乱飞,环境卫生脏乱差;没有任何文体设施,村民缺少文体生活,村里的小孩只能在脏乱的泥土地上玩耍,村里的年轻人缺乏文娱生活,整天无所事事,聚众喝酒,打架斗殴时有发生;不少村民仍用土坑支起灶台的原始方式生火做饭,不但有损美观,而且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受限于经济收入,村里老人的养老、医疗等也得不到保障;再加上家庭教育观念薄弱等原因,截至2009年,什进村没有出过一名大学生。

      “大区小镇新村”开发模式催“蜕变”

       2009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保亭县委、县政府加大对什进村的扶贫开发力度,充分利用该村靠近槟榔谷和呀诺达两大景区的地理优势,提出了“大区小镇新村”开发构想(“大区”是指复合型的旅游景区和旅游度假区,“小镇”是指依托“大区”形成有地方少数民族风情和文化特色的原居型旅游村镇,“新村”是指以第一产业为基础,将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与第一产业有机结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大区”带动附近的“新村”建设,将少数民族的民俗生活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把居住性、行政性的旧村庄变成“经营型”的旅游新村,从而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脱贫。

       一是扶贫先扶志,激发内生动力。村民知识文化水平不高,思想政治觉悟低,法制意识淡薄,是阻碍村庄发展,造成村民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强调滴水穿石,要弱鸟先飞”。本着这一指导思想,在什进村开发建设过程中,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工作,把思想建设引领作为带动全村各项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途径。县、镇党委将什进村作为思想文化教育工作示范村,精心设计载体,创新学习教育活动的方法,使思想学习教育工作更加紧跟时代、适应新农村实际。一是组织村民到成都等发达地区学习考察,使村民开拓了的视野,增强了致富意识,转变了发展思路。二是利用村委会党员群众活动中心场所,创办“农民致富讲习所”,每月定期组织村民上课,邀请专家、学者为村民上法律课、文化课及旅游服务知识等,提升村民知识文化水平。三是借助省旅游委的培训资源,每年选派部分村民参加能力素质提升中专班、大专班的学习,逐步把村民打造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新型农民、文化农民。

       二是引进大企业促发展,带动农民促增收。贫困村庄建设重点,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千建万建,脱贫是关键”,而脱贫关键在于促进增收。本着这一理念,在对什进村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县委、县政府始终以“促进增收”为核心,以“旅游项目”为主抓手,依托周边呀诺达、槟榔谷等景区旅游资源优势,带动什进村发展。县委、县政府在引进企业后,着重将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植入农村,本着“区域进步、农民致富、游客满意、企业发展”的原则,细化了“大区小镇新村”开发模式的具体运行内容,提出了“旅游+农业”、“公司+农户”的开发形式(即在没有征地,土地所有权仍归村集体,基本农田不动的情况下,由公司出资、建设、管理和运营,打造“生态农村、旅游农业、文化农民”的社会主义新“三农”)。“大区小镇新村”开发模式,使村民收入渠道增加,获得了安置房产、青苗补偿、土地分红等八项收益;创造了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吸引大量村民返乡,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农民享受到了公司提供的老人补助、伤残补助、教育补助等各项社会福利;更多社会资金流向农村,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进程。可以说,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使什进村荒地变宝地,住宅变酒店,农民变商人,真正实现了脱贫致富的目标。

       三是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以党建促发展。群众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县、镇党委注重将“大区小镇新村”开发与基层党建工作相结合。什进村隶属甘什村党支部,全村共8名党员,原是软弱涣散村小组,村企矛盾纠纷严重。2008年以前,甚至经常发生群体性事件。对此,海南省委高度重视,为抓好软弱涣散基层党建整顿工作,将省委组织部的扶贫联系点转到了甘什村党支部,以“村企共建、互助双赢,打造海南国际旅游岛第一村”为创先争优争创主题,支持甘什村党支部与企业党支部结对共建。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三信三爱”(信党信法信组织,爱村爱邻爱亲人)党建活动平台,提高党员“双带”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首先,建立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机制,设立了科技致富信息岗、理论政策宣传岗等10类岗位,全村8名无职党员根据自身的特长、能力确定自己的履职岗位1至2个,并明确目标任务和要求,使无职党员有岗有责,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大区小镇新村”项目开发之初,村里党员带头支持,率先与公司签订协议。其次,坚持开展“三会一课”制度,利用“村民学习日”党建平台,加强党员群众理论教育,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党员带头致富能力。再次,积极开展送温暖、献爱心、办好事、办实事等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活动,对贫困户、残疾人、老人、困难学生送温暖、献爱心,增强党员服务群众的意识和荣誉感,增强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威信力和影响力。经过广大党员群众的共同努力,甘什村党支部进入全县先进基层党组织行列,实现了由一个落后村到荣获“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荣誉的大跨越。

       四是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对什进村实施扶贫开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解决住房保障,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引导下,由公司出资统一规划建设1户1栋1-3层黎族特色独院楼房,共建设了48栋符合现代居住条件、具备黎族传统特色的农民住宅,每户村民服务5间乡村客栈,设有游人中心、乡村露天剧场等一系列配套设施。全村住房面积由原3800平方米扩大到8500平方米,平均每户135平方米,人均33平方米,比原来扩大71.1%。完成什进村村道硬化0.9公里,硬化排水沟1800米。建设甘什村委会党员群众活动中心综合大楼1栋,文化小广场2处;搭建扇形栈道157米;完成什进村内田园特色餐厅、绿化等基础设施改造。

       五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旅游。实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由政府主导,企业牵头,村民参与,共同打造生态环境优美、自然环境优越、生活环境优良的原生态旅游区,发展黎苗特色产业、热带生态农业和旅游度假产业。“大区小镇新村”开发模式始终坚持原有的基本农田归集体所有,企业只能对合作土地进行开发,村民可以继续发展第一产业,取得第一产业收入。注重将第三产业植入什进村,有效带动第一产业的发展,使农民从单一的第一产业,发展一、三产业联动、优势互补的模式。“大区小镇新村”开发模式的带动下,什进村119亩耕地被进行了田园景观处理,划分种养区域、单独与集中种养区域等,农民不离乡、不离土、不失地、不失业就能保增收。据统计,目前什进村旅游业收入占全村收入比重47%。

     “蜕变”后的什进村

       得益于“大区小镇新村”的扶贫开发建设,如今的什进村花红草绿,黄墙青顶,翠竹掩蔽,楼精屋美,已然成为全县乡村旅游的一颗璀璨明珠,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收入水平稳步提高。产业结构收入结构呈现多元化,2010年,什进村全村共一次性收入青苗补偿款1100多万元,惠及全村48户183人,人均收入达5.6万元。截至2016年,“大区小镇”旅业有限公司共安置解决什进村和周边村庄53名村民就业,其中什进村30名;依托旅游业、房地产开发行业在家门口及周边地区发展自主创业11人。2016年,什进村人均纯收入为1.3万元,比2009年增长600%。什进村村民董儒贤辞去深圳电子厂工作,回到村里,给公司当起了保安。“在深圳工厂上班底薪只有1千多元,经常要加班。现在在家门口上班,可以跟家人在一起,每个月有2千多元工资,而且还比较轻松。”董儒贤感到很满足。

       ——基础设施全面改善。2010年—2016年,什进村项目总投资达2.6亿元,建设完成:48栋民族风情特色农民安置房,2016年底农户均已分批搬进新居,实现人均居住面积33平方米;11栋乡村客房;甘什村委会党员群众活动中心综合大楼;田园特色餐厅;什进村内道路、绿化、农村安全饮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改造。2015年底,什进村已实现全面脱贫。55岁的村民董开精充满喜悦地讲述了自家的变化:“以前的家,破旧低矮的瓦房,家里唯一贵重的物品就是一台黑白电视机,而现在有2栋共320平方米的楼房,还买了34寸的液晶电视。”看着宽敞明亮的安置房、整洁的硬化村道、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宽敞的文化室及活动广场,很多村民感慨,这些都是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

       ——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随着一系列惠民工程的实施,什进村不仅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村民的精神面貌更是焕然一新。在村庄环境整治上,村民从最初的“等靠观望”到主动参与,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参与村庄事务管理的主动性大为提升。在邻里关系上,结合党建“三信三爱”工作平台,什进村涌现出了许多自觉帮助村里老弱病残、邻里互助的好人好事,邻里关系更加和谐。在干群关系上,村民主动与驻村干部积极交流,商量增收致富的门路,这样的沟通交流,使村民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也使干部更了解民情民意,工作作风真正转变,干群关系更加融洽。问到家乡最大的变化,村民林维打趣说:“收入高了,思想文化素质也高了,最重要的是村里的青年人更容易找老婆了!”。如今,什进村民更加热情好客,走进什进村,总能看到村民脸上灿烂的笑容,感受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新良好风貌。

       ——生产经营观念明显转变。村民转变过去单一的农业生产的增收理念,注重各项技能的学习,自主创业理念增强。依托全域旅游开发大局,做起了“旅游”生意。乡村旅游已经逐渐成为农民新的产业。目前,什进村内自主创办的民宿有2家,小商店有2家,自主择业做施工挖掘、旅游运输的有4人。村里的女青年林维放弃了在三亚市旅行社的工作,整合了自家及亲戚家的12间空房,创建“黎家民宿”,开设住宿、农家体验、水果采摘、土特产售卖等服务,年均接待游客1000人,年纯收入达10万元。村民董开精说:“5年前,我们家的收入主要是靠槟榔和橡胶,现在我在景区工作,每个月3000多元的工资,每年还有近4万元的土地入股分红,给儿子买了一辆东风牌货车搞运输,每年也有几万元的收入,现在已经是小康家庭了。”

       ——教育文化意识不断增强。生活条件改善后,村民越来越重视教育文化事业发展。支持和鼓励子女上学,注重子女学习环境的选择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2012年,什进村出了第一批大学生,打破了以前零大学生的历史。截至2016年,什进村共有14名学生考上大学。积极组织文化活动,利用文化和体育广场,组建村舞蹈队,组织篮球、拔河等各类体育竞技比赛,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注重生活品质的提高,烹饪器具实现现代化,全村48户均实现了电视、冰箱、洗衣机、电磁炉等现代电器全覆盖。目前,全村共有10辆家用小轿车。村里年轻人聚众饮酒和打架斗殴的现象基本不存在了,年轻人大多忙于就业创业,用村民的话说就是“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思想也进步了,赚钱的机会也多了,我才不会每天喝酒、打架浪费时间!”。

       ——卫生健康得到有效保障。建设排污设施,改变了生活污水横流的面貌。每栋安置房内有独立卫生间,改变了原来村庄没有卫生间的落后面貌,减少了公共传染疾病的发生与传播。村内设置垃圾桶,村民自觉将垃圾投装入垃圾桶,由垃圾车统一清运,环境卫生显著改善。“大区小镇”旅业有限公司实施“惠民义务帮扶”活动,对全村的老人、伤残人员等进行补贴和疾病救助,实现了全民参合、全民参保。

       ——社会福利大幅提升。在大区小镇新村”的开发模式下,企业对没有就业能力的五保户、六十岁以上老人、伤残人员及本村的高中、大中专学生发放公共福利补贴。2010-2015年,共发放学生助学金23.12万元,老人、残疾人等补助10.66万元。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