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字直播 正文
杨明森:黄河生态文化的核心要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来源:本站  时间:2020-09-22 16:31  
[主持人] 主持人张泽群: 我们一直在探索文化源流,文化的根脉,在这当中我们对文化文明认知更加加深,在我们生活当中有时候经常会把文化和文明混为一谈,在社会学对于文化的定义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于文明的定义有一种比较倾向化,叫特定区域和时间内的文化集成,有一位今天要上场的嘉宾,对文化和文明区别定义更为准确和生动,他就是接下来要上场的著名媒体人、作家,也是中国环境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杨明森先生,杨总编对于文化和文明的界定,我们一听就能记住,他说知道皮草的一百种穿法,这叫文化,知道不穿皮草,就可以减少杀戮,这叫文明。今天,我们善于用生动形象来讲解文化与文明的杨明森总编,将为我们演讲他在黄帝论坛上的主题演讲,黄河生态文化核心要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有请! [2020-09-22 15:32:48]
[嘉宾] 杨明森: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学者: 每次我们到郑州、到新郑,都有一种文化的朝圣感,新郑有很多重要的历史人物,特别是我们敬爱的伟大的轩辕黄帝,还有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省部级干部白居易,白居易出生在新郑东郭寺村,16岁写下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他是为了参加公务员考试,参加科举考试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有很多寓意,有很多学者做过解读,他最大的意义是对大自然的赞美。他写过很多诗被称为诗魔,我请大家注意,他写过很多野生动物,白居易描写野生动物和其他诗人作家不一样,其他诗人作家描写野生动物是拟人化,通过动物来写人,白居易直接写动物,是用人的感情揣度动物感情,所以我们感觉白居易更像是为动物代言。 [2020-09-22 15:33:44]
[嘉宾] 杨明森: 有一首能够体现对野生动物的热爱和体恤的是鸟,这中间有两句,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盼母归,在白居易看来,生命是平等的,人应该尊重自然,尊重动物,他劝导人们在抚育小鸟的阳春三月不要打鸟。我之所以请大家注意白居易这首诗,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引用过诗中这两句话,总书记讲,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等哲学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盼母归经典诗句,这些质朴的自然观至今仍然给我们深刻的警示和启迪。 [2020-09-22 15:34:13]
[嘉宾] 杨明森: 习近平总书记还引用白居易另外一句话,总书记讲人类追求发展的需求和地球资源的有限供给,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古人说: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反映了这一矛盾。 [2020-09-22 15:34:37]
[嘉宾] 杨明森: 白居易这句话源自于策论,大家知道他参加公务员遴选时,准备很多备选题,其中最后把它编成策论,策论之二就是专门写人与自然的关系。大家看这一句话,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这不就是矛盾吗?白居易认为大自然提供给人的资源财富是有限的,但是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以有限应对无限,必须克制欲望,并且要有强制性约束。如果毫无节制开发利用资源,最终一定会导致资源枯竭。请大家注意,白居易是在唐代就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 [2020-09-22 15:34:50]
[嘉宾] 杨明森: 在唐代,朝廷专门制订了禁止破坏河湖有关规定,设置了管理山林的部门和官员,他的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资源利用更加符合自然的规律,有度、有节、有章法,给大自然以休养生息的时间。要顺应天时,春节在大规模开始捕鱼之前,不准在山野草泽撒网,秋季在豺狼开始捕猎准备越冬之前不准打猎,在鹰隼准备成长之前,不准把一切捕鸟工具带进山林,其实在唐之前,在汉都有。 [2020-09-22 15:35:07]
[嘉宾] 杨明森: 习近平多次引用白居易的诗句,反复强调一个思想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可以说建设生态文明,牢牢把握一个观念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黄河文明的深刻要义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十九大报告》,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定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不仅有一段专门阐述,而且在其他篇章里面也多次强调这个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个论断非常精彩,非常重要,准确地概括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意义。 [2020-09-22 15:35:22]
[嘉宾] 杨明森: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三大内涵: 第一,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是自然界演化的产物,是大自然和生态界一部分,我们大家知道,如果把地球45亿年的历史压缩成24小时,那么人类出现的时间,只有一秒。所以没有人类自然界照样很好,但是没有自然,人类就无法生存,社会就无法发展。 [2020-09-22 15:35:39]
[嘉宾] 杨明森: 第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平等和互动的。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可以,而且必须利用自然。但是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对待自然,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不能只讲利用不讲修复,不能只讲发展不讲保护。 [2020-09-22 15:36:41]
[嘉宾] 杨明森: 第三,自然界按照自身的规律在不停地运动,人类的活动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否则就会遭到报复,恩格斯有一段著名的话,人类陶醉于战胜自然的喜悦,却不知道自然界正在积存着更大的惩罚。革命导师和很多哲人他们的预见后来果然被西方工业文明所证实。 [2020-09-22 15:37:13]
[嘉宾] 杨明森: 西方工业文明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伟大贡献在于把人类带出了农耕文明,另一方面,西方工业文明主张的是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主宰万物,自然应该不断满足人类持续增长的无限的欲望,这是西方工业文明与生俱来的致命伤。 西方工业文明三百年创造的社会财富,超过了此前人类社会总和,但是也消耗亿万年自然储备,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危机和全球的生态危机,最典型的就是八大公害。 比利时的马斯河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镇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日本富士山骨痛病事件,日本气喘病事件,日本米糠油事件。日本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个别地方到现在还没有完。 [2020-09-22 15:44:33]
[嘉宾] 杨明森: 们对自然规律认识,也经历了逐步深化的过程,有一段时间我们热衷于战天斗地,所谓人定胜天,与其说是我们对自然的认识,不如说是我们一种政治口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转变。我们回头看,原始文明时代,人屈服于自然的强大,农耕文明时代,人畏惧自然的强大,但是已经开始学会了利用自然,到了工业文明时代,人类自以为比自然强大,所以毫无节制开发自然,没有限制索取自然,到了我们现在建设的生态文明时代,人强大了,也承认自然强大,人类捍卫自尊,也充分尊重自然的尊严。 [2020-09-22 15:44:49]
[嘉宾] 杨明森: 习近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具有很强的历史针对性。是在关键时期做出的重要历史判断,非常及时。2012年12月,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之后,第一次到外地调研,就非常严肃地指出,说我们现在生态环境方面欠债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付出的代价会更大。 [2020-09-22 15:45:02]
[嘉宾] 杨明森: 西方工业文明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伟大贡献在于把人类带出了农耕文明,另一方面,西方工业文明主张的是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住在万物主体,自然应该不断满足人类持续增长的无限的欲望,这是西方工业文明与生俱来的致命伤。 [2020-09-22 15:45:13]
[嘉宾] 杨明森: 我们看一些数据,有些地方破坏得非常严重,已经到了需要抢救性保护,流域面积在上百平方公里以上河流,上世纪90年代,全国5万条,现在剩下了2.5万条,减少一半。在座各位如果家乡在农村,你门口的小河可能已经不在了。 过去70年,我们国家滨海湿地减少了100多万公顷,减少了一半。全国围垦湖泊面积达到130万公顷以上,全国湖泊消失了一千多,大家知道,长江中下游平原,原来有一百多个通江大湖,长江不是一条孤零零的河,它是由若干湿地湖泊构成的有机生命体。中下游原来有一百多座通江大湖,现在只剩下鄱阳湖洞庭湖,这两个湖泊现在经常闹事。 20世纪50年代在洪泽湖有一百多种鱼类,现在剩下50种。我们的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的威胁。有一种比较悲观的估计,认为我们平均每天丧失一个物种。 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持续下降。 近1/3国土水土流失严重,有两百万平方公里出现了荒漠化,全国一共960万平方公里,有两百万平方公里出现了荒漠化。 [2020-09-22 15:46:13]
[嘉宾] 杨明森: 我们用全世界1/10土地养活了全世界1/5以上人口,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奇迹。同时我们农药使用量是全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农药仅仅有0.1%左右,直接作用于目标的病虫害,其余99.9%左右进入了生态系统,造成了我们耕地严重的污染。我们在全世界不到总量1/10耕地上,每年施用全世界1/3化肥。 河南也是农业大省,也是耗水大省,大家可以想像,我们一吨水可以生产多少粮食,这个数字在确定之前,我也觉得很惊讶,我们现在一吨水生产的粮食是一斤三两。 [2020-09-22 15:46:46]
[嘉宾] 杨明森: 我们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明显偏黑偏重。在39个工业行业里面,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造船等等,22个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但是很多地方把这样的产业作为支柱产业。这些产业的效率又不高,比方说钢铁,生产一吨钢,消耗600多斤煤,3.6吨水,排放1.2公斤二氧化硫,一公斤粉尘。最惨的时候一吨钢利润不到两块钱,有人说买不了一斤猪肉,连一斤鸡蛋都换不了,我们的产业结构严重的不合理。 在环渤海区域,分布着大量的石化项目,也就是长江黄河珠江太湖流域分布化工企业,占了全国化工企业70%,在长江从上海南京到武汉,21个城市构成的790公里的江段,现在已经形成了500公里的污染带,所以总书记视察长江之后,非常着急,非常重视,强调长江一定要大保护,不能再搞大开发。 [2020-09-22 15:47:16]
[嘉宾] 杨明森: 我们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明显偏黑偏重。在39个工业行业里面,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造船等等,22个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但是很多地方把这样的产业作为支柱产业。这些产业的效率又不高,比方说钢铁,生产一吨钢,消耗600多斤煤,3.6吨水,排放1.2公斤二氧化硫,一公斤粉尘。最惨的时候一吨钢利润不到两块钱,有人说买不了一斤猪肉,连一斤鸡蛋都换不了,我们的产业结构严重的不合理。 在环渤海区域,分布着大量的石化项目,也就是长江黄河珠江太湖流域分布化工企业,占了全国化工企业70%,在长江从上海南京到武汉,21个城市构成的790公里的江段,现在已经形成了500公里的污染带,所以总书记视察长江之后,非常着急,非常重视,强调长江一定要大保护,不能再搞大开发。 [2020-09-22 15:47:20]
[嘉宾] 杨明森: 三是能源结构单一,对煤炭消耗较高。我们能源消耗占全世界20%,产生GDP不到全世界9%,却留下了全世界1/3的垃圾, 南京和沈阳,一南一北,冬季需要供暖沈阳是1200万吨,冬季不需要供暖南京是3400万吨,同样可以比的还有南京和北京,南京人口一千万,北京人口超过两千万。烧煤多还是南京,像广州等不用取暖,一年烧煤三千万吨,南京和广州煤烧到哪儿了?大量的都是化工冶炼火电水泥等等高耗能产业。 我们再看对煤炭的依赖,京津冀鲁、长三角、珠三角,每年烧煤26亿吨左右,这些地区面积加起来不过150平方公里,什么概念呢?就是16%国土上燃烧了全国70%的煤炭,在这个区域,包括河南在内,在这个区域平均每平方公里一年烧煤两千吨,你想这个污染有多么得严重。 [2020-09-22 15:52:12]
[嘉宾] 杨明森: 四是污染物排放已经接近或者超过环境容量。我们这个环境排放强度已经超过了历史上最高两个国家,德国和日本,超过两到三倍。我们面临着一个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和保护之间的矛盾。应该说经过“十一五”“十二五”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我们实行严格的总量控制,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们高强度污染治理,现在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包括我们郑州,也包括大家看到的北京,现在空气质量明显好转。但是,污染物排放还是处于高位,接近或者超过容量总体基本状况没有改变。 [2020-09-22 15:52:23]
[嘉宾] 杨明森: 全国化学需氧量两百万吨,氨氮250万吨左右,二氧化硫是两千万吨,氮氧化物也是两千到两千二百万吨,专家估计,这些主要污染物排放,应该减少30%,再下降30%, 空气质量才能够好转。我认为根本性的改善,必须从现在的两三千万吨,下降到百万吨级,所以尽管我们现在环境质量有很大的改善,但是还不稳定,大家曾经前不久有过疑惑,我们疫情期间很多工厂停工了,车辆也不出来了,人员流动性也小了,但是为什么春节期间还出现霾呢?其实不奇怪,就是我们基数太大。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即使不排放,遇到了不利的气候条件,它还会反弹。 [2020-09-22 15:52:38]
[网友]  我们郑州新郑压力也非常大,中午和新郑同志一起聊天,确实在26个城市里面,我们新郑是一个尾巴,把我们算进去,新郑压力确实太大了,我们苗市长随时带着对讲机,随时准备调度,随时到工地。我问了一下情况,新郑现在机动车街上也要限号,全市有249个工地,每一个工地都是一个源,大量的工程车辆要进出,我们有一条省道和一条高速,穿境而过,过境车辆特别是柴油重卡,给我们留下大量的污染。 所以,像郑州、像新郑经济发展很好的地方,同样面临着非常沉重的、严重的污染治理的压力。新郑市全国百强县前50名,这了不起,其实也没有重污染企业,但是这些流动源造成的污染同样是非常难解决的。 [2020-09-22 15:52:58]
[嘉宾] 杨明森: 五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十九大提出,我们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我们就举一个例子,最典型就是京津冀之间,先说城市化率,北京87%,天津79%,河北最惨,只有47%。 北京的大气污染防控重点在机动车,它是属于发展之后出现的问题,它的防控措施大多数是应急性的,天津大气污染防治关键是油,是石化产业,属于发展中的问题,转型的问题。河北污染主要原因是煤,特别是钢铁企业和散烧煤,属于求生存、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所以京津冀唇齿相依,但是它各自的矛盾不一样,发展阶段不在一个水平上,这就是不平衡。 全国的情况来看,差别更大,有的地方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也很好,居民的获得感就比较高。有的地方单看GDP比较好,但是生态环境不怎么好,幸福指数打折扣了。有的地方生态很好,但是经济发展落后,这也是一个遗憾。更糟糕的还有一些地方,经济不行,生态环境也不行。 [2020-09-22 15:56:54]
[嘉宾] 杨明森: 所以,我们要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就必须打破这种不平衡,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实现平衡和充分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改革问题是问题倒逼的,所以改革就是要从问题导向开始,加强生态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样也是问题导向。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前出现的问题,分阶段出现的问题,在中国的30年来,集中显现出来。所以,粗放的传统的发展模式,如果再不改变,我们的资源环境就没有办法承受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0-09-22 15:57:12]
[嘉宾] 杨明森: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是一句空话,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是一个理念,十九大以后,我们逐渐形成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整套的理解和解读,还有一些模型。怎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什么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它不仅有定型,而且有定量的一些要求。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个人认为第一条,是实行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制制度。在我们国家,体制优势是最大的优势。既要充分发挥我们的体制优势,我们什么事情都可以做成。 [2020-09-22 15:57:23]
[嘉宾] 杨明森: 十八大以来法律规章制度出台之密前所未有,大家知道十八大以来,中央深改组,十九大以后深改为,先后讨论通过了40多项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文件。发挥了非常好的指导和保障作翁。 法律的生命在于执行,那么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在这一方面没有商量的余地,不能搞变通,不能求通融。 [2020-09-22 15:57:37]
[嘉宾] 杨明森: 生态环境问题本质是什么?不是发展问题,不是技术问题,不是钱的问题,本质是政治问题。 [2020-09-22 15:57:48]
[嘉宾] 杨明森: 总书记讲,各地区各部门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你看,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维护中央权威和统一领导,这两句话,是非常重的。所以,我们深刻地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一定要深刻理解总书记一吸引力讲话。 [2020-09-22 15:57:58]
[嘉宾] 杨明森: 现在我们监测是互联网+,人看不见有仪器,仪器看不见有卫星,即使卫星看不见有群众,群众之后还有督察,督察之后还有回头看,回头看还有下一轮,所以不要指望污染破坏问题不了了之,这就好比一种病,这种病不可能自然治愈,必须接受治疗。拖得越久会越重,早治比晚治好,自己主动治比别人强行治要好。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键是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关键是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就像总书记所讲的,只要社会经济发展,必然有自然资源的消耗,有污染物的排放,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和保护确实是一对矛盾。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很纠结下去,到底是发展重要还是保护重要,是发展第一还是保护第一,如果这么纠结下下去,要么必然就是发展导致污染,要么认为我要保护就会影响发展速度,如果继续纠结谁轻谁重,这个问题就是一个死结。 [2020-09-22 15:58:14]
[嘉宾] 杨明森: 习近平总书记创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是一个伟大的智慧,其实习近平就是用两个字,就把这个历史难题给解开了,矛盾就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到底谁重要,总书记在中间加了两个字“就是”,境界全开了。 [2020-09-22 15:58:24]
[嘉宾] 杨明森: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走绿色发展道路,现在生态+绿色+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包括生态经济、生态农业、生态城市、生态园区、生态产业、绿色产业、绿色设计、绿色贸易、绿色交通等等,这是一个大趋势,是不可逆的。 这是我们讲到生态绿色转型,要加快绿色生产与法律制度导向,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等。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还应该把握一张关系图,就是山水林田湖草,它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2020-09-22 15:58:35]
[嘉宾] 杨明森: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是一句空话,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是一个理念,十九大以后,我们逐渐形成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整套的理解和解读,还有一些模型。怎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什么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它不仅有定型,而且有定量的一些要求。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个人认为第一条,是实行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制制度。在我们国家,体制优势是最大的优势。既要充分发挥我们的体制优势,我们什么事情都可以做成。 [2020-09-22 16:05:00]
[嘉宾] 杨明森: 十八大以来法律规章制度出台之密前所未有,大家知道十八大以来,中央深改组,十九大以后深改为,先后讨论通过了40多项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文件。发挥了非常好的指导和保障作翁。 法律的生命在于执行,那么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在这一方面没有商量的余地,不能搞变通,不能求通融。 生态环境问题本质是什么?不是发展问题,不是技术问题,不是钱的问题,本质是政治问题。 [2020-09-22 16:05:25]
[嘉宾] 杨明森: 总书记讲,各地区各部门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你看,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维护中央权威和统一领导,这两句话,是非常重的。所以,我们深刻地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一定要深刻理解总书记一吸引力讲话。 [2020-09-22 16:05:38]
[嘉宾] 杨明森: 现在我们监测是互联网+,人看不见有仪器,仪器看不见有卫星,即使卫星看不见有群众,群众之后还有督察,督察之后还有回头看,回头看还有下一轮,所以不要指望污染破坏问题不了了之,这就好比一种病,这种病不可能自然治愈,必须接受治疗。拖得越久会越重,早治比晚治好,自己主动治比别人强行治要好。 [2020-09-22 16:05:50]
[嘉宾] 杨明森: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键是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关键是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就像总书记所讲的,只要社会经济发展,必然有自然资源的消耗,有污染物的排放,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和保护确实是一对矛盾。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很纠结下去,到底是发展重要还是保护重要,是发展第一还是保护第一,如果这么纠结下下去,要么必然就是发展导致污染,要么认为我要保护就会影响发展速度,如果继续纠结谁轻谁重,这个问题就是一个死结。 [2020-09-22 16:06:04]
[嘉宾] 杨明森: 习近平总书记创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是一个伟大的智慧,其实习近平就是用两个字,就把这个历史难题给解开了,矛盾就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到底谁重要,总书记在中间加了两个字“就是”,境界全开了。 [2020-09-22 16:06:12]
[嘉宾] 杨明森: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走绿色发展道路,现在生态+绿色+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包括生态经济、生态农业、生态城市、生态园区、生态产业、绿色产业、绿色设计、绿色贸易、绿色交通等等,这是一个大趋势,是不可逆的。 这是我们讲到生态绿色转型,要加快绿色生产与法律制度导向,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等。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还应该把握一张关系图,就是山水林田湖草,它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2020-09-22 16:06:22]
[嘉宾] 杨明森: 总书记讲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总书记讲的举重若轻,讲得非常清楚,现在生命共同体,不仅是指导工作的一条原则,同时也成了非常经典的一种学术表达。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必须按照系统工程思路构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这里有几个内容,要统筹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要让森林、草原和湖泊、河流休养生息等等。 [2020-09-22 16:10:00]
[嘉宾] 杨明森: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保护的前提是尊重,最大的尊重是顺应,千万不要逆着来。人类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自然,无论我们这种意愿是出于善意还是自私。现在我们有些生态修复、生态建设,很多做法其实它是伪生态,违背自然规律的。比方说绿化,本来应该是以桥遮桥,以断遮断,以草遮草,现在追求大树第一,就种草坪,有的树木都不算。野草应该受到充分的尊重,野草是经过长时间的几千年甚至更长时间自然选择,最有生命力的草,但是我们很多时候都铲了,要种草种花,这是一种愚蠢的行为。现在北京从去年开始已经把野草算进城市城区植被统计范围内。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2020-09-22 16:10:35]
[嘉宾] 杨明森: 北京市城市绿化覆盖率是45%左右,非常高的,但是总体上它是破碎,连不成片,为了突出城市的所谓景观,几乎所有绿地都高出地面,只要一下雨就有内涝,在很多立交桥下面都经常积水,甚至 立交桥底下居然把人给淹死了,这就是我们城市绿化设计理念的缺陷。 我们改造自然更应该尊重自然,尊敬自然就要顺应自然的规律,特别是要给自然以自我修复的时间,我们有一句话叫做“时间是最好的疗伤药”,其实对于修复自然来说,这句话再合适不过了。 [2020-09-22 16:10:59]
[嘉宾] 杨明森: 我们这一次是文化论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际上是一场文化的回归,总书记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生态智慧,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要论述,大家都觉得特别容易理解,特别容易入脑入心,这就是因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个自然观,跟中华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众生平等,这些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中华民族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 [2020-09-22 16:11:20]
[嘉宾] 杨明森: 我们人类生存于天地之间必须依赖于自然,依赖具体方式就是利用自然,自然对于人类是很慷慨的,相对于自然了慷慨,其实我们人类没那么单纯,没那么高尚。我们人类保护自然,其实根本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更长久地利用它。 [2020-09-22 16:11:44]
[嘉宾] 杨明森: 所以我们在这个前提下,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的落脚点,一定不是保护自然,而是怎么样科学合理地可持续地利用自然,怎么样利用自然?核心其实就是一个字,就是“度”,“度”是中华传统生态文化的精华,对自然一定要取之有度,“度”就是分寸、节制、平衡、和谐。其实讲究“度”,这首先是政治智慧、生活智慧,同时它是生态智慧。把握了这个“度”我们就有了回旋的余地,我们就可以进退自如,我们才可以、才可能长久。 [2020-09-22 16:12:06]
[嘉宾] 杨明森: 我们纵观生态环境史,其实主线也是这个“度”,发展史也好,环境史也好,所有的进与退、得与失、成与败都是与这个“度”有关系。这个“度”用现代学术语言表达,就是绿色、可持续、自然承载力等等。 [2020-09-22 16:12:37]
[嘉宾] 杨明森: 我们中国人做人做事特别讲究分寸,尤其我们河南,是一个传统文化特别厚重的地方,我们做人讲究恰到好处、恰如其分,不走极端、留有余地等等。中华传统文化讲究中庸之道,跟自然相处也不能自以为了不起,你看历史上那么多了不起的高人,他可以笑傲江湖,但是他不敢笑傲江河。 [2020-09-22 16:12:56]
[嘉宾] 杨明森: 孔子讲,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朱熹讲,中庸就是无过无不及,你看,“无过”这是一个方面,而且还得“无不及”,你不到那个分寸也不行。分寸的反面是极端,做人走极端,你看人生肯定是悲剧,做事情如果走极端,你不管他这个过程进行怎么精彩,到最后肯定是悲剧。对自然如果走极端,最后肯定是受惩罚,人对自然的态度,实际上是反映了人对人的态度。 [2020-09-22 16:13:21]
[嘉宾] 杨明森: 如果人对自然友好,自然对人也友好,如果人对自然敌对,双方就是敌对的。 我们对自然资源要取之有度,源自用之有节,我们人类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利一定限制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范围之内,人类的物质欲望必须有节制,必须接受自然法则的约束,不能贪婪,不能放纵。放纵了就危险了,所谓贪婪和放纵,既包括物欲,也包括口腹之欲。饿的时候想吃饱,饿的问题好解决,我们温饱问题早就解决了,如果尝鲜,老鼠吃,猴子吃,蝙蝠、果子狸、烂蛤蟆什么都吃,吃到最后吃出祸,这些东西好吃吗?与其说是尝鲜,不如是为了显摆身份显摆冒险显摆暴力。 [2020-09-22 16:13:53]
[嘉宾] 杨明森: 我们归根到底自己人类是自然一部分,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我们不是不要GDP,社会发展需要GDP,但是我们是不要带血、带毒、带水、没有未来的GDP,从个体来说,应该享受有“度”,我们消费有“度”,应该抵制铺张浪费,应该抵制过度和奢侈消费。由个体扩展到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就是我们讲的要追求确实需要GDP,但是同样需要节制,经济发展必须充分地考虑自然资源的承受力,尽可能高效节约循环利用,当这个自然资源难以容纳的时候,我们要选择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强度和速度。 [2020-09-22 16:14:18]
[嘉宾] 杨明森: 节制的反义词是放纵,放纵的近义词叫做荒唐和野蛮,肆无忌惮危害是放纵,不估计生态影响的拦截江河是放纵,在生态屏障和生态敏感区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是放纵,超出环境容量排放污染物是放纵,销山造城是放纵。大量的毁田毁林开发房地产是放纵。道路过度硬化是放纵,过量的使用农药化肥等等都是放纵。一切明知故犯,违背自然规律,去追求经济发展的行为,一切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GDP行为,都属于放纵。放纵了就要付出代价,无论我们这种放纵是善意还是无奈。 [2020-09-22 16:14:46]
[嘉宾] 杨明森: 我们把握“度”也是要权衡,小的时候邻里之间为了一条路也可能会打架,国家之间也会争,比如两国之间,大家知道有一个戈兰高地,南北长77公里,最长地方40多公里,以色列叙利亚一直在争,这对于两个国家非常重要,人与自然关系,实际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一个利益,利益问题是最难处理最难平衡,所以要讲究权衡,是来自于最高层面、更高层面一种权衡,所以就要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看哪方面更重要。 [2020-09-22 16:16:19]
[嘉宾] 杨明森: 我们把握“度”也是要权衡,小的时候邻里之间为了一条路也可能会打架,国家之间也会争,比如两国之间,大家知道有一个戈兰高地,南北长77公里,最长地方40多公里,以色列叙利亚一直在争,这对于两个国家非常重要,人与自然关系,实际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一个利益,利益问题是最难处理最难平衡,所以要讲究权衡,是来自于最高层面、更高层面一种权衡,所以就要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看哪方面更重要。 [2020-09-22 16:16:29]
[嘉宾] 杨明森: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这不是个人话题,是国家话题,生态环境历来就是全球问题,一个国家生态环境治理,它的成本需要本国人民来承担,但是产生效益往往其他国家也能够共享。现在这种博弈是很激烈的。我们相信总有一天,全世界在中国的引领之下,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谢谢大家! [2020-09-22 16:18:20]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