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政务要闻 正文
    新郑:红色文艺轻骑兵 引领时代新风尚
    来源:新郑新闻  时间:2020-01-09 10:08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强调,要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传承、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河南省新郑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大公共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特别是2019年以来,在新郑全市范围内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新郑市2019年百场文艺精品巡演进基层活动和“溱洧欢歌”城乡广场文化活动,通过组织“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依托该市市区文化广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三级文化广场,组织开展文艺演出进基层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截至12月10日,百场文艺精品巡演进基层活动演出150场,“红色文艺轻骑兵”演出510余场,受益群众30余万人次。

    城乡并进 惠民演出遍地开花

    女声独唱《我和我的祖国》、诗朗诵《英雄》、舞蹈《不忘初心》…… 4月30日晚,华灯初上,新郑市炎黄广场上载歌载舞,掌声此起彼伏……这是该市“溱洧欢歌”城乡广场文化活动的一个缩影。

    自2018年开始,在原有“百姓大舞台”的基础上,新郑市高标准启动“溱洧欢歌”城乡广场文化活动,该项活动围绕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按照场地固定、节目轮换的形式,利用晚上在人员密集的炎黄广场进行,在该市市区奏响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协奏曲。

    “不同的时间节点,演出主题和节目亮点也不相同。”该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19年七一期间,举办了合唱比赛;9月则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开展文化活动,为新中国献礼。

    在城区“溱洧欢歌”演出活动的引领和带动下,各乡镇也纷纷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充分挖掘当地演出团队和资源,繁荣了乡村文化。

    辗转于新郑城乡的一支支红色文艺轻骑兵为百姓送去了欢乐,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也更加坚定了广大群众跟党走的信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扎根基层 文化“种”在百姓心间

    错落有致的鼓声、整齐划一的动作、慷慨激昂的口号、美丽自信的笑容……六十多名队员一边有节奏地敲打盘鼓,一边踩着鼓点欢快地“扭”着,举手投足颇有“专业范儿”。

    这一幕出现在新郑市城关乡文化站广场上,乍一看还以为她们是送文化下乡的专业队伍。可一打听才知道,她们全都是“本地制造”。原来,这些人是由该乡文化站从全乡27个村挑选出来的文艺爱好者,经过新郑市里聘请的专业盘鼓老师悉心培训后,各个才变得“高大上”起来。

    为了变“送文化下乡”为“种文化下乡”、变观众为演员,让群众成为文化的主角,实现由享受文化到参与文化再到创造文化的转变,新郑市组织了百支社区(村组)红色文艺轻骑兵队伍,培养了千名文艺骨干,以实现全民参与、万家欢乐。

    “以前那些送文化下乡队伍来的时候,俺看人家表演,看着可羡慕。但光盼着她们下来,总觉得不过瘾、不解渴,现在让俺自己学、自己表演,俺有事干了,也不觉得闲得慌了。”盘鼓训练中,37岁的李桂枝顾不上满头大汗。她告诉记者,对于现在自己能成为演员,以后更有机会为乡亲们表演,觉得脸上很有光,所以学起来格外卖力。

    “我教盘鼓也十年了,但把咱普通村民变成演员,这还是头一回!你们新郑这样的做法确实不赖。”来自新乡的盘鼓教练李鹏亮,谈起了自己对“种文化下乡”的理解,“我觉得好比咱农村种庄稼一样,把文化的种子种到农村这块地里,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样,咱农民就不光是文化成果的生产者,也是文化成果的享受者。”

    多项机制 助力文化繁荣兴盛

    开展各项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演出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活动开展以来,新郑市就建立起了完善的组织、保障、服务等机制,为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立柱架梁”。

    薛店镇大吴庄村的刘桂花还没放下饭碗,一颗心便已飞到了村里的活动中心。每天晚上7点到9点,只要天气允许,活动中心广场上便会荡起欢快的音乐。40多岁的刘桂花,是村里20多名跳广场舞妇女的领舞。

    薛店镇每周、月、季、年都有文化擂台赛,奖项均由企业赞助。

    “戏曲回归民间绝不是大包大揽,而是政府不再唱‘独角戏’,利用财政‘小资金’撬动社会‘大资本’,从单一主体向共建共享职能转变,切实让人民群众全面融入其中,激发社会力量办文化。”新郑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一项项有力措施的保驾护航下,新郑市文化活动形成了多方力量、多方资金共同参与的新格局,各项文化演出活动遍地开花,融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接地气、重实效,助力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加快提升,唱响新时代文化繁荣兴盛之歌。

    责任编辑:秦龙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请您注意: 中国新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本网或子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郑政府网站,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郑政府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