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政务要闻 正文
    新郑:实现立体传播 拓展平台功能
    来源:新郑新闻  时间:2020-01-19 08:10  

    新郑市从2017年底启动融媒体中心建设工作。通过两年多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提高了新闻生产能力,实现了立体化传播,拓展了服务功能。

    站位改革全局,强化政府保障

    新郑市委把推动融媒体中心建设作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作为“书记”工程,列入全面深化改革重点项目,制定《新郑市融媒体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融媒体改革领导小组,市长任第一副组长,宣传部长任办公室主任。市委书记深入新闻单位调研,专题研究难点问题,常委会定期听取工作汇报,统筹推进工作。从2017年至2019年,市财政累计投入资金总额6000余万元,用于融媒体中心平台等重点项目建设和事业发展。通过持续提升工资待遇,基本拉平全体采编人员的工资水平。2019年又划拨200多万元用于解决自筹人员统筹欠账等历史遗留问题,减轻融媒体中心负担,稳定了工作队伍,铺平融合道路。

    集结采编力量,推进深度融合

    将新闻中心、政府网和广电新闻中心的新闻采编力量整合组建融媒采编中心。建成融媒体“中央厨房”,在原有照片、音频、视频等实时采集功能上,增加在线写稿、审稿和直播功能,全员配备“新闻单兵”移动采编手机、手持云台、运动相机、小蜜蜂等辅助装备,确保编辑记者能够随时随地生产加工。在硬件整合的基础上,大幅压减会议报道和领导活动报道40%,让记者腾出时间,把精力和镜头转向基层一线。2019年8月,台风“利奇马”带来的暴雨席卷新郑,融媒采编中心闻“汛”而动,通过“中央厨房”便捷化采写功能,实现汛情发展滚动报道,生动呈现全市上下众志成城、齐力防汛抢险的感人场面,纾解了群众担忧,赢得了热情点赞。

    突出人员转型,深化“四力”教育

    一是请进来指导。制定全体人员学习培训制度,每周召开业务点评会,先后邀请新华社、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河南广播电视台、郑州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行业尖兵进行现场授课。二是走出去取经。与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等高校进行校地共建,加强新闻人才的输送、培训和交流。瞄准行业风向和全媒传播趋势,组织骨干力量到二更学院等行业新锐地进行新媒体实操培训,加速培养“能写会拍、能采会制”的全媒型人才。三是沉下去历练。编辑记者分包联系乡镇(办),让记者深入田间地头、居民社区和生产一线,挖掘带泥土沾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信息。强化技能比武,开展“好记者讲好故事”等活动,先后组织策划“@新郑”微视频大赛和白居易诗词抖音大赛,让全体人员自导自制,在比赛中提技能、强业务、出精品。2019年,推送新闻报道3万余条。

    创新方式方法,实现立体传播

    为避免新郑融媒体平台成为信息“孤岛”,我们着力推进报网融合、台网融合、多屏融合和上下融合,先后与河南广电实现数据、视频信号的连接,入驻央视移动新闻客户端全国县级融媒体智慧平台,构建形成了报纸、电视、网站、客户端、微信、微博、大河号、头条号、企鹅号、抖音号等17个全媒体传播渠道。

    2019年,在央视新闻移动网推送新郑新闻1300余条,河南广电推送新郑新闻3100余条。其中,微视频《国旗下 我向祖国告白》系列报道,通过央视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助力推送,单条点击量达到100万+。策划的“黄帝文化国际论坛”“白居易诗歌文化季”等大型活动在央视融媒等平台实现互动直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筑牢宣传基石,拓展平台功能

    新郑融媒在实践中,始终秉持开放、共享的理念,让全市各单位、乡镇,有条件的村(社区)和本地自媒体入驻客户端,重大事件集体发声,步调一致。

    2018年11月16日,新郑市发生一起爆炸事件,真实权威信息发布后,所有自媒体主动转载,评论引导舆论,让真相跑在谣言前,平息了舆情。组织“全国戏曲进乡村新郑现场会”“全国百县万村——新郑乡村春晚”等活动,通过融媒直播,有效提升覆盖面,拓宽送文化到基层渠道,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责任编辑:秦龙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请您注意: 中国新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本网或子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郑政府网站,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郑政府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