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拿采访本、肩扛摄影机、脚踏“疫”线、眼盯文字和画面……疫情发生以来,河南省新郑市融媒体中心广大媒体人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其中,不乏肩膀柔弱却干劲十足的女媒体人。作为亲历者、见证者,她们牢记新闻工作者的使命职责,用一个个来自基层的真实报道记录疫情防控的最新进展,用镜头和文字引领舆论宣传,凝聚起强大的抗疫合力。
疫情面前,负责《郑州日报·新郑新闻》采编工作的赵聪聪比平时更忙了。她需要把在一线采集到的各类信息、生动故事、典型人物刊发到报纸上,并将它们推送到该市融媒体中心的各个平台,让新闻事实走近百姓身边,凝聚起众志成城抗击病毒的强大力量。
疫情报道中,她和同事们加强对有关政策措施的宣传解读,积极有效地回应社会关切,开设《抗击疫情我们始终在一起》《党旗高高飘扬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等专题专栏,推出了一系列动态报道、专题报道等新闻产品,进一步加强了舆论引导。
除了加强策划外,赵聪聪还走向“疫”线,挖掘感人故事。在该市辛店镇马沟村,她倾听日夜值守在卡点的建档立卡户王保东的故事,了解他因受党恩而反哺村庄的故事;在观音寺镇潩水寨村,她与种植大户张小彬交流,了解他低价销售辛苦种植的胡萝卜,只因自己想做一个有良心讲诚信商家的故事。“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平凡人在非凡时刻迸发出的光彩。”赵聪聪说,“及时向社会传递真相、弘扬正能量,这是每一个新闻人的责任和担当。”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疫情的发展,新郑市融媒体中心着眼于复工复产、农事管理、脱贫攻坚、复学准备等群众关注的热点,推出了《战疫开工两不误》《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追梦2020》《我为农产品代言》等专栏,刊发了一篇篇生产发展一线的稿件,反映群众心声,也为两手抓、两手硬、夺取双胜利营造出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在现场,记者总能找到新闻素材。苗圃是新郑市融媒体中心的一名记者。她将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逆行者的故事付诸笔端。尽管每天早出晚归,但看着自己能够展示一线工作人员的辛劳和坚持,将最及时的新闻资讯传递给广大受众,给大家以力量与希望,她觉得非常欣慰。
2020年2月以来,她先后完成了《新村镇:让喇叭的广播声响彻抗疫一线》《昔日在前线今日在一线》《新郑战“疫”一线伉俪:只有“大家”安定了,“小家”才能幸福》等30多篇描写“防疫在一线”的新闻报道。此外,她还积极主动与省、市台联系,采写的《豫力科技:开足马力加油干助力防疫物资保障》《新村镇:制定“12310指南”企业复工不作难》等稿件在上级新闻平台播发。
而吕江华作为新郑市融媒体中心的一名新媒体编辑,她和同事通过5G时代的融媒体让信息抵达广泛的人群中,积极展现全市一线工作人员的无私奉献和新郑人民强大的凝聚力。
“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传递信心”,这是她的心声。她和同事用新媒体形式、全媒体平台,把防控最新消息和科学防控知识第一时间传递出去,以最快时间发布真实信息引导社会舆论。“作为新媒编辑,我要让大家看到新郑为抗击疫情所做的努力。”吕江华说。她们通过《云上新郑》APP、《新郑新闻》和《新郑广播电视台》微信公众号、《看新郑》微博、手机报等平台,多方发力、集中发声,彻底打通宣传“最后一公里”,为疫情防控营造氛围,凝聚力量。
尽管现在的工作量比平时的5倍还多,可吕江华说:“能让广大网友了解到疫情前线的最新消息、专家观点,学习到防护知识,看到医护人员、党员先锋、基层工作者等‘最美逆行者’们的感人事迹,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
和她们一样,新郑市广大新闻人用脚力、眼力、笔力、脑力讲述着抗疫故事,彰显着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展现着正在壮大的抗疫力量。(新郑市融媒体记者 尹春灵)(原载于2020年3月4日《郑州日报》T4版)
责任编辑:秦龙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本网或子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郑政府网站,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郑政府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 |
主办:新郑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新郑市人民路186号
邮编:451100
版权所有:河南省新郑市人民政府
备案编号:豫ICP备05015077号-1
版网站标识码:410184000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