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在新郑市洧水公园内,挖掘机正在整理地形,工人们忙碌着种植花卉苗木。不远处,整修一新的凤台寺塔古朴庄严、郑氏三公塑像巍然屹立、钱币雕塑浑厚大气、栖霞桥与朝霞辉映……至此,双洎河综合治理示范段景观工程已基本完工。
该公园自2018年开建,注重展示洧水流域郑韩文化、诗经郑风文化,着力恢复新郑古八景,打造以休闲文化为特色的主题公园。河道北岸计划于今年6月份对市民开放,预计今年年底全部开放。
主体工程已完成
双洎河古称洧水,新郑境内全长35.5公里、流域面积230平方公里,是新郑境内最大的河流,也是《诗经·郑风》记载的一条历史名河。新郑市启动双洎河综合治理项目以来,按照“一年水质清、两年河道通、三年景观美”的思路,贯彻海绵城市、生态建设和修复等理念,对城区段15.2公里河道进行高标准治理,以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双洎河综合治理示范段景观工程是双洎河综合治理项目的文化核心部分,位于新郑市南环路、新密路与新建路等交通枢纽环抱核心地段,拟建成服务于新郑市民、展示郑韩文化、体现新郑市休闲文化特色的文化公园。示范段投资5.68亿元,占地面积77.2万平方米,于2018年开工建设,至今已完成投入4.2亿元,占总造价的74%。
“接到复工复产工作通知后,我们提前做好疫情防控,才让工人们陆续上岗。”该示范段负责人于海强说,“现在,我们的主要工作是绿化、养护,而且这些工作基本上都处于收尾阶段。”
古建是该项目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两个服务中心、一个管理用房、一个文化展馆、三个亭子、七个长廊、一个牌坊,建筑面积共8700平方米,现主体结构已全部完成。截至目前,绿化任务已完成85%,预计今年6月河道北岸开放,今年年底全部向市民开放。
美景如画留人驻
桑树、朴树萌发新芽,白玉兰迎风开放,苗木沐浴阳光舒展筋骨……在示范段,一幅灵动活泼的春景图在慢慢展开。
漫步其中,人们可以感受卧佛寺塔辉映蓝天的宁静,可以感受“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活泼,还可以感受栖霞桥被春光普照的柔美……也许,他们会想起南桥风雪、塔寺晚钟、竹溪梅月、锦堂春色、欧坟烟雨、大隗晴岚、陉山晚照、溱洧秋波这些明清时期曾经冠绝新郑的美景。
在公园的建设中,新郑市融古纳今,融合节约型绿地和海绵城市理念,将明清时期新郑古八景融入现代水系景观,营造出碧泽飞鹭、故城春秋、卧佛塔影、涣水秉兰、塔寺晚钟、古韵荷风、溱洧秋波、桑梓蕴秀等新八景,充分展示郑韩文化和诗经·郑风文化,再现明清时期洧水河畔八景风貌。
此外,新郑市还在河流开阔地段开挖河道,增加水面8万平方米,配套建设健康步道、运动球场、儿童娱乐、休闲商业、游船观光等各类景观设施,打造市民运动健身、休闲娱乐、文明新风传习地。
郑韩风韵将再现
对于一座城市的留恋之情,在于良辰美景,更在于文化栖居。2700多年的历史积淀,铸就了新郑市深厚的郑韩文化底蕴,留下了地下丰富的文物资源。
结合郑韩文化,新郑市将示范段分为商业文化区、君王文化区、军事文化区、古风遗韵区、民俗文化区5大区域。
商业文化区位于园区东部,主要通过特色钱币、钱币地雕及浮雕景墙等展现出郑韩时期的商业文化。历史上,郑国商人弦高从这里走过,留下了弦高献牛救国的佳话。新郑市通过弦高犒师雕塑,让百姓重温这段跨越2600多年的爱国故事。 君王文化区主要展现郑韩时期的君王文化。军事文化区通过谋略故事浮雕和兵器地雕等来展现郑韩时期的军事文化。古风遗韵区以凤台寺塔为中心,筑层台,建轴线,在塔周围布设佛教四大吉花(菩提树花、莲花、山玉兰、优昙花)地雕,营造宁静古朴之感。民俗文化区让市民在休闲运动的同时,感受民俗文化的浓厚氛围。
如今,风光而至,草木翠绿。置身公园,洧水在流转中将人拉回到悠悠故城的千年时光中。百卉萌动生机勃发,工人忙碌抢赶工期,只为市民能够尽早游览于此,移步换景看碧水、访古问今阅历史,开启一场郑韩之旅。
责任编辑:秦龙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本网或子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郑政府网站,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郑政府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 |
主办:新郑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新郑市人民路186号
邮编:451100
版权所有:河南省新郑市人民政府
备案编号:豫ICP备05015077号-1
版网站标识码:410184000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