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政务要闻 正文
    机井升级改造唱响丰收之歌
    来源:中国水利报  时间:2011-10-26 10:38  

      本网讯:在今秋收获季节,八千乡湾左村的村民为这一年的好收成满心喜悦。秋季玉米加上夏季小麦,一亩地收成达到两千斤。特大干旱年份的收成比以往还多了100多斤。
      2009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让所有井灌区农田实现旱涝保收、农民致富”作为十项“惠民生”中的头号工程,大力实施农用机井综合升级改造,解决了农业机井设施老化失修、管护不善、农民有井浇地难、机井效益不能充分发挥的难题,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标准建设“最后一公里”,以水利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我市有耕地74万亩,大部分依靠农用机井灌溉,但农用机井这一井灌区唯一的灌溉水源在当地干旱年份往往靠不住。原因有二:一是长期缺乏维修管护,许多机井损坏无法使用;二是干旱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机井抽不出水。
      落后的农田水利设施带来的浇地难,导致宝贵的土地资源得不到高效利用,耕地撂荒现象较为普遍。
      2009年年初,一场6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突袭中原大地,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从2009年开始,启动和实施农用机井综合升级改造行动计划,从1000眼起步,到2000眼推进,再到3000眼攻坚,努力实现“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至五年完成市内所有机井升级改造”的目标。
      机井升级改造工程包括按70亩耕地一眼机井的标准新打、配套机井,实现宜井地区机井灌溉全覆盖;对原有机井进行维修、升级配套。要求所有机井达到“七有”配套标准:有防盗井台,有配套水泵,有地埋电缆,有地埋管道,有智能控制系统,有标准出入口,有管护机构。项目完成后,受益区农田达到“亩均粮油产量双千斤、经济收入双千元”的效益标准,实现“五省、两防、两提高”的目标:省电、省水、省地、省工、省钱;防盗、防损毁;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农民收入。
      在实施农用机井综合升级改造工程的同时,我市还着手规划实施农村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据了解,我市以农用机井综合升级改造为契机,项目区所有基础设施按照“统一标准、统一外观、统一模式、统一标志”的要求,同步进行建设,井灌区实现“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井通电、管入地、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村庄美”的目标。
      “政府主导、社会补充”的投入机制,助推农田水利建设走出资金不足困境
      农用机井升级改造,对我市来讲无疑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钱从哪里来?
      长期以来,我市农田水利设施主要依靠上级投入,资金匮乏导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脚步迟缓。实施农用机井升级改造的成败关键在于资金保障。我市采用“多元一集”的方式增加投入,即把多渠道的涉农资金向农田水利倾斜,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区域集中、各记其功”的原则,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向改善灌溉条件倾斜,林业开发资金向井灌区绿化倾斜,乡村道路建设资金向农用机井水源地倾斜,充分发挥涉农资金的集聚效应和放大效应。2010年,我市农田水利建设又多了一个投入渠道:我市被列为全国小农水重点县,中央财政资金加上河南省、郑州市配套资金,每年增加2000多万元的投入。
      市水务局对机井升级改造工程很有底气。局长赵富贵介绍,我市机井升级改造所需资金每年按计划列入财政预算,政府决不打折扣。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资金需求量大,资金紧缺成为诸多项目共同面对的难题。我市保障机井升级改造资金足额到位,说到底,就是把民生放在首位。市长王广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1亩水浇地的收益是一亩旱地的2~4倍,水对粮食的增产效用最为突出。只有农田水利设施强,粮食才能稳产高产,农民增收就有保障。无论是缩小城乡差距、工业反哺农业,还是从惠泽民生的角度来看,我市都要强化农田水利设施。与往年资金安排相比,我市在今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后采取的举措试机井升级改造资金更有保障。今年5月,我市出台文件,规定每年将不少于5%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用于水利建设。建立稳定的水利投入增长机制,水利部门就能根据财政预算资金,合理安排下一年的工程项目。
      在机井升级改造中,作为工程受益的主体农户需要承担哪些投入?据了解,建设资金完全由政府承担,农民只需在铺设管道和电缆是投工破土挖沟。
      在机井升级改造中,我市还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补充”的投入机制,2009年以来,全市共完成78项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累计投入6.1亿元,其中,金融机构贷款1.8亿元,市财政投入资金2.3亿元,争取上级资金2亿多元,带动民间及社会资金5亿元,有力推动了农用机井改造升级。
      惠民生、促发展、谋和谐、管长远,书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华彩篇章
      “智能卡一刷,田里的移动管道就喷出水来,省劲儿,用着特别方便……”记者在八千乡采访时,农户纷纷向记者夸赞改造后的农用机井让农田灌溉变得轻松又省钱,让他们对农业生产、粮食丰收充满信心。
      机井升级改造有多大效益?群众的感受最实在。梨和镇梨和村机井房井长赵长发满心欢喜地说:“以前遇到干旱,4亩地浇下来需要两天时间,浇1亩地要花30多块钱的电费。机井升级改造后,1亩地就花几块钱,4个小时就能浇完。政府真是把好事办到了俺的心坎里!”
      市水务局一份统计资料表明,农用机井升级改造和重点县项目建设给群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省水,每亩每次灌溉由原来的45立方米减少到30立方米,按每年灌溉4次计算,每亩地少用水60立方米。省电,每次灌溉每亩省电6.5度,每年亩省电26度。省工,每次灌溉省工0.2个,每亩年省工0.8个。省地,用井台代替过去的井房,少占地23平方米。省钱,按50元一个工日计算,省工加上省电,每亩地少投入58.2元。机井升级改造后,由于浇地及时,可增产15%。机井升级改造每眼井的投入约1.5万元,可满足50亩地灌溉,由此计算,一眼机井每年直接给农民带来1.491万元的利益。并且由于防盗,防损毁,机井使用寿命更长。
      一张智能卡就解决灌溉问题,便利的灌溉条件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了粮食生产。八千乡湾左村支书左留江告诉记者:由于浇地难,前几年冬季的地都是荒着的,不少农民都是来年开春种花生。今年因为铺设节水增效设施,这里的冬小麦播种面积一下子就多出了一倍。
      机井升级改造的效益不止体现在经济上。如今灌溉快捷便利,群众再也不用为争水闹纠纷,邻里关系和谐了。由于强化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升了农民群众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政府也能够从繁重的抗旱任务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其他工作。
      机井建在田间地头,管理是个大难题。我市着力构建基层服务体系,解决农田水利设施“最后1公里”的管护问题。具体措施是,实行“六护一站”管理体制:护井渠,护道路,护林木,护村庄,护电力,护土地;建立综合性的管护服务站。村村配有“六护员”,乡乡建有管护站,并制订了管护方法,明确了管护责任,落实了人员工资待遇,使井渠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道路、林木、农村电力设施、土地、村庄得到了有效管护,力求工程长期发挥效益。目前,我市有“六护员”1500名,每村3~5名,政府以公益性岗位的形式招聘“六护员”,每人月工资600元,资金全部由市(乡镇)财政负担。
      2009年以来,全市共完成6100眼农用机井综合改造工程,今后还将有近4000眼机井进入实施阶段。工程完成后,白色的井台、整齐的田块、通达的路网、成排的绿荫,以及春天的青苗、金秋的收获,铺开了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画卷,也在中原腹地树起了一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丰碑。

    责任编辑:王文翠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请您注意: 中国新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本网或子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郑政府网站,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郑政府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