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政务要闻 正文
    “民生为本”推进城乡一体化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11-12-14 22:40  

      本网讯: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民生工程。近年来,河南省新郑市因地制宜,快速推进,从建设思路到具体实施,融入了新郑特有的内涵,逐步形成了民生为本、服务为先的模式。近日,记者走进新郑,亲身感受新郑“民生模式”给群众生活带来的新变化。
      村庄变社区
      搭建公共服务大平台
      一条条平整的柏油马路连接着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标准化居民楼,一片片游园绿地镶嵌其中。在社区的最前端,视野开阔的文化广场,丰富多样的健身器材,悠然自得的老人,嬉戏玩耍的孩子……畅游在新郑市薛店镇常刘中心社区,仿佛置身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咱农村的生活一点也不比城里差。”常刘村党支部书记常建伟告诉记者。常刘中心社区辖常刘村和薛集村两个行政村,规划占地150亩,总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建设33栋居民楼。村民常书松这些天可是忙坏了,因为他正在加紧进行新房子的装修,希望年底之前能够住进新家。“做梦也没有想到能拥有一套这么好的房子,不仅干净卫生,还有地下室车库,住起来很方便。”常书松乐呵呵地说。
      和路网一起延伸下乡、和楼房一起拔地而起的还有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村庄变社区,不是简单地换了套牌子。”薛店镇党委书记苏晓东说,“我们不仅要让群众喝上自来水,用上天然气,出门坐公交,回家能上网,还要和城里人一样享受到所有的公共服务。”
      2010年的重阳节,新郑市老年人服务中心正式揭牌启用。这里所有的功能场所均对全市老年人免费开放,其中,老年人一站式服务大厅的建立给老年人办事带来了方便。走进服务中心,记者发现正在上网的杨见揆,虽然今年已经78岁,但他每天都来这里,在他看来,能有如此好的场地“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幸福”。
      感到幸福的还有71岁的杜明礼,虽然家离服务中心较远,但是市内公交车对所有的老年人都免费。因此,对每天坚持到服务中心上课的杜明礼来说,距离不再是问题。
      在新郑市的惠民工程中,“一老一小”格外突出。新郑市在承诺让所有60岁以上老人享受免费乘车等公益服务的同时,也对所有孩子保证,让他们都能接受12年的免费教育。
      新郑市教体局计财科白小永告诉记者,12年免费教育惠及9万多名新郑适龄青少年,实现了“全市城乡学校基本无差别,办学水平基本无差异,家长学生基本不择校”。今年新郑市共有4230名学生享受到此项惠民政策,所需资金近1500万元已经拨付相关学校。
      新郑市市长王广国说:“推进12年免费教育,最终目的是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上得好学,让每个孩子在人生的起跑线上跑得更轻松。特别是对353名因家庭困难、父母离异等原因产生厌学倾向的初中毕业生,要‘一个都不能少,哪里流失哪里找’,尽最大努力让其回归校园。”
      老有所养,幼有所爱,“一个都不能少”成为新郑惠民工程的一大亮点,一个民生为本服务为先的“新郑模式”由此破土而出。
      一办十中心
      构建社会管理新机制
      走进领秀城社区便民服务站,“温馨家园、和谐社区”的字样十分醒目,“爱心调解”、“劳动保障”、“社会救助”、“健康教育”、“物业家政”等多个办事窗口在这个咖啡馆格调的空间里一字排开,办事人员热情周到地接待着前来办事的社区居民。
      新郑市新华路街道办事处社区便民服务站今年3月建立,直属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办公室,服务范围包括领秀城、月季新城和金色家园三个居民小区,服务社区居民1200户。
      “我的QQ随时在线,手机也是保持开机,社区居民随时都能找到我。他们只要把要办理的事项和材料准备好,我每周五去派出所集中办理,然后统一拿回来。”社区警务室的白玉说道。
      负责物业家政服务的岳卫军介绍,“以前,这里的物业公司对小区的管理和建设比较散漫,居民花了钱,没有享受到等价的服务。如今,我们主动将物业公司纳入到社区建设体系中。每个月由我牵头两名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两名业主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和1名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对居民进行一次民意测评。一旦反映不好,就要求和物业公司解约,从而形成对物业公司的督促机制。”
      为了更好地便民利民,有效整合公共资源是新郑市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特点。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新郑市逐渐形成了“一办十中心”的社会管理机制。这一机制的“一办”是指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办公室,“十中心”具体包括市110服务中心、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老年人服务中心、青少年及大学生服务中心、“两新”组织服务中心、残疾人服务中心、就业社保服务中心、信访接待服务中心、虚拟网络管理中心和特殊群体帮教服务中心。
      为保证机制的建立健全,在公共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新郑还把这些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具体细化、量化为30项重点推进的项目,明确项目内容、牵头领导、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新郑市给每一个社会管理创新项目都制作了翔实的《完善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任务分解表》,以残疾人服务中心为例:由市残联承建,民政局、卫生局等配合建设,建筑面积要求不少于1300平方米,服务窗口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并且严格规定了进度。
      在优化社会管理机制、构建民生服务平台的同时,如何保障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硬件成果也是一个重点。尤其是对于农村地区而言,如何维护和管理好农村新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点。据了解,在新郑,以前采用的“五(十)户联防”、党员干部义务巡防、村民联合值夜巡逻等农村治安防范形式,由于外出务工和老龄化等因素,这些措施往往流于形式,进而使不少公共设施未能正常发挥作用。
      “公共事业大家办、公共设施大家管。”薛店镇镇长赵东伟介绍说,“为解决农村治安防范和服务管理的薄弱问题,市委、市政府正在组织大家着力构建以护村庄、护道路、护井渠、护林木、护电力和护土地为主体,以管理站为支撑的农村‘六护一站’服务管理新体制。”
      “六护员”的功力到底有多深厚?采访中,记者看到的是整洁平坦的乡间道路,长势茂盛的防护林,统一刷白的机井台。“目前,新郑市共有1500名‘六护员’,主要由农村无法外出务工、有责任心、热心公益事业、50岁左右的人员组成,每人配备必要的巡逻设备。同时,每个乡镇设立‘六护员’管理站,进行集中管理。每个‘六护员’根据所分配的任务,每天对所负责的辖区进行巡查,对发现的问题能自己处理的要立即处理,不能个人自己处理的,要立即上报有关部门进行处理。通过这些,实现农村公共事务的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管。”赵东伟说。
      干部走基层
      解决群众身边实际问题
      每月的15日是新郑市领导集中下访、为民服务的日子,这一天也被称作“百姓日”。
      “每逢‘百姓日’,家里有什么难解决的事情都可以到指定的领导下访点去反映问题,不会扑空。”家住和庄镇老庄刘村的李建伟称赞道。过去,群众身边有困难、有纠纷解决不了,首先想到的是上访找领导,但常常是疲于奔波,非但效果难以保证,还耽误了生产生活中的正事。鉴于此,新郑市政府决定,按照信访部门列出的入户清单,每月的15日走访到户,了解群众生产生活、信访问题等。
      民怨解,则民气顺;民气顺,则社会安。在新郑的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群众也会反映一些实际问题,而这就需要政府去面对、去解决。
      苏晓东告诉记者:“变农民为社区居民,可能某些农民会感觉到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出现不适应心理,甚至对未来的生活感到茫然。鉴于此,我们着力做好群众安抚工作,按照一定的标准,用资金、土地等方式置换农民原本所有的土地……”
      同时,这种改造还会引发农民的就业、社会福利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我们在着手农村改造的同时,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如今,我们镇已经建成一座食品工业园,内有40多家企业。这种招商引资不仅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还给农民带来了就业机会。”苏晓东补充道,“在缴纳社会保险方面,由于以往是自掏腰包,群众的缴纳情况参差不齐,有些人没有足额缴纳甚至根本没有缴纳。如今,为了让每个村民的生活都有保障,我们正筹划为村民统一缴纳社会保险。”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断深入,领导下访也逐步规范化、制度化。按照规定,每月15日前,新郑市都会通过当地媒体发布四大班子领导的姓名、职务、下访地点等情况,各乡镇、街道也会提前将下访公告张贴到各村(社区),并在下访村(社区)悬挂“领导下访接待站”横幅,方便群众反映问题。
      同时,“领导下访不是简单的越俎代庖去包办下级的工作,更多的是深入一线、深入基层,和基层干部一起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新郑市信访局局长兼信访接待服务中心主任赵志健说,“领导下访,主要是完成三件事儿:静下心来接访、督办重点信访案件、到信访群众家走访。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涉及职能部门在场的,现场研究处理办法,当场答复信访人;涉及职能部门不在场,需要进一步调查处理的,下访领导在《领导下访接待处理信访案件登记表》上签批办理意见,责成相关部门和单位调查处理、上报结果、答复群众。”
      新郑市政法委书记李占龙说:“从长远来看,城镇化是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对于新郑来说,若想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就需要花更大的力气去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的问题。而这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接下来,我们可能还会遇到诸多方面的问题,但是,立足群众,把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好,把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解决好,应该是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的方向和准则。”
      市委书记吴忠华表示,“我们在改革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做大做强经济发展的‘蛋糕’,更要把民生‘蛋糕’分公分平,把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城乡广大群众,让城乡群众生活更加富裕,安居乐业。”

         

    责任编辑:王文翠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请您注意: 中国新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本网或子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郑政府网站,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郑政府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