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政务要闻 正文
    推行绿色消费 推动绿色发展 共建绿色和谐美好郑州
    来源:郑州日报  时间:2012-06-05 08:35  
      今天是第41个世界环境日。借此机会,我代表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环保战线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向为全市环保事业做出积极贡献的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主题定为“绿色经济,你参与了吗”,为呼应这一主题,环保部将我国主题定为“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旨在强调在生态环境恶化和能源危机日益突出的形势下,要充分认识绿色消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呼吁人人行动起来,在全社会大力推广绿色消费,推动绿色发展。在这种新形势下,全市上下一定要紧跟时代发展要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倡导绿色消费,强化环境保护,努力走出一条经济、社会和环境相和谐的绿色发展之路。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清我市环保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环保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综合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但是,随着我市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一是产业结构调整还处于转型阶段。由于我市高技术产业比重偏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将长期存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仍未根本改变。据统计,目前燃煤在我市规模以上工业耗能中占70%,燃煤的大量开采和使用,使削减污染物总量的任务依然艰巨。二是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更大的环境压力。“十二五”时期是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按照郑州都市区建设规划,到2015年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100亿元,年均增长13%,总人口达到910万人。随着全市经济、人口和城市规模的迅猛发展,必然会带来能源资源消耗和各类污染物排放的大幅增加。三是人民群众对环境的期望越来越高。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期望越来越高,而环境容量却十分有限,局部已超出环境承载能力,传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新的环境问题不断涌现,持续改善环境满足群众期望的难度增加。
      要破解这些难题,就要从郑州实际出发,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用一定的环境容量支撑更快的发展速度和更持久的发展时间,探索走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路子。
      二、明确任务,强力减排,努力为郑州都市区建设提供环境支撑
      面对环境保护新形势,我们要紧紧围绕“在全国找坐标、在中部求超越、在河南挑大梁”的总体要求,研究新情况、采取新举措、解决新问题,推行绿色消费,推动绿色发展,扎实做好环保工作,切实担当起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挑大梁、走前头”的责任使命。
      (一)强力推进减排,腾出环境容量。污染减排是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硬抓手、硬举措,也是环境保护的中心任务。一是突出抓好氨氮、氮氧化物两项新指标的减排。氨氮减排重点在系统提升城镇污水处理水平;氮氧化物减排重点在全面推行燃煤电厂脱硝,强化水泥、煤化工等行业氮氧化物治理。二是继续扎实推进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进一步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对现有污染防治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加大“两高一资”企业的淘汰与治理力度;强化对污染减排设施的运营监管,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污染物的稳定达标排放。三是严格环境准入。深化落实环评和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三同时”制度,积极推进专业园区和重点行业规划环评,优化发展布局,从源头控制新增污染物的产生。
      (二)加强环境整治,提高环境质量。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蓝天”行动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在全市开展“蓝天”行动,以PM2.5监测与防治为突破口,突出PM2.5污染监测分析、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煤烟污染治理和扬尘污染控制等四个整治重点,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以贾鲁河、双洎河流域为重点,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和升级改造,不断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持续改善全市水环境质量。
      (三)抓好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一是抓好农村环境治理。坚持以生态创建为抓手,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严格落实“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机制,加强重点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和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加大对畜禽养殖和土壤污染防治的监管力度,着力解决影响农村环境的突出问题,促进农村环境质量全面改善。二是抓好生态水系建设。加强监管和维护,巩固截污治污和已建水系成果;按照郑州市生态水系建设提升规划,加强生态水系建设,实现“水清河中流、生态岸上绿、美景真如画、打造水文化”的目标。三是加快推进生态廊道建设。按照生态城市要求,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和绿地系统建设,扎实抓好“双环十五放射”道路绿化提升工程,推进生态廊道建设,培育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经济。
      (四)健全管理机制,提升监管水平。进一步加强环境监察、监测、应急等机制和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环境管理水平。以建立与新时期环境保护任务需求相适应的环境监管体系为目标,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环境应急预警机制,实现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由常规达标向全面达标、由注重硬件向全面提升、由齐头并进向重点扶优转变。以开展PM2.5监测为契机,进一步健全环境监测体系,全面提升环境监测水平。以防范环境风险为目标,突出抓好辐射安全监管,不断健全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和应急指挥体系,系统提升辐射环境监管水平。
      三、加强领导,合力推进,不断提升我市环境保护工作水平和成效
      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推行绿色消费,推动绿色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全市上下一定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环保优先的理念,切实形成政府、企业和公众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一)加强政府领导。各级政府作为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主体,政府一把手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坚持把环境承载力作为确定发展速度的前提,以领导方式的转变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是常抓常议。要把环保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放到全市发展大局中通盘考虑,科学安排,真正把环保责任目标落实到具体环节和责任人。二是加强引导。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绿色发展政策,切实把好政策导向,统筹规划行业发展,合理布局;严格项目审批,杜绝高耗能高污染项目落户,积极引导资金和企业向科技含量高、绿色环保的领域投入,走绿色投资、绿色生产、绿色增长的良性发展道路。三是部门协同。环保部门牵头,发改、工信、建委、农委、公安、交通、水务、林业、园林、规划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共同抓好环境治理和监管。四是加强宣传。加大对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大力开展环境政策、法律和环保科普知识的宣传,不断提升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五是严格考核。对照年度环保责任目标,严格考核和奖惩。通过有力的领导,切实把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落到实处。
      (二)强化企业责任。企业作为生产和减排的责任主体,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施行节能减排战略,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加强科学管理。企业应设立专职部门,负责节能减排;要按照环保法规建设、安装和正常运行减排设施;要培养员工节能减排意识和良好习惯;量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到人,定期考核。通过健全的组织和科学的管理,把节能减排落到实处。二是加大资金投入,推进绿色生产。企业每年要安排一定的经费预算,用于节能减排技术的革新研发,或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积极推行清洁生产,研发和生产绿色产品。三是借助社会资源,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开放、竞争、协作的节能减排运营机制,深入开展企业与产业协会、院校、科研单位的全面合作。四是加强废旧回收,积极循环利用。要将消费领域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纳入企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建立完善的废旧回收制度和体系,在大量节省和利用再生资源的同时,减轻末端处理压力和对环境的污染。
      (三)深化公众参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全社会要积极参与,共同推进环境保护。一是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要带头开展节能减排,做到节能减排的制度规范化、措施具体化、考核常态化,在全社会树好形象,当好表率。二是广泛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公交、绿色商场、绿色家庭等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公众的环境意识,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改善。三是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发挥环保义务监督员、新闻媒体以及“绿色郑州”环保微博、心通桥等新兴媒体平台的作用,加强环保监督和宣传。四是深入开展环境教育。要编制规范、系统的环境教材,配备专业的师资队伍,提升环境教育质量。要坚持环境教育从娃娃抓起,积极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传播生态文明理念。五是从自我做起,养成节约能源资源的良好习惯,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等点滴做起,带头倡导绿色办公、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主动选择绿色食品、绿色服装、绿色建材、绿色电器等,减少个人或集体在消费中对环境的污染。
      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长期不懈的努力。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积极行动起来,争做绿色消费的倡导者、实践者,争做绿色发展的宣传者、推动者,共建绿色和谐美好家园,为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责任编辑:王文翠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请您注意: 中国新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本网或子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郑政府网站,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郑政府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