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政务要闻 正文
    文化旅游迸发活力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2-06-05 20:30  
      本网讯:我市地处中原腹地,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5000年的黄帝文化、2700年的郑韩文化,世可垂范的子产、韩非,神秘的具茨山岩画……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新郑魅力无限。
      走进城关乡的农家乐园,葱葱绿树、潺潺流水、朵朵鲜花、袅袅炊烟,记者被这浓浓的乡情包围了。“哈哈哈……”一阵阵笑声传入耳中。顺着声音看去,只见三四个孩子在桥上追逐打闹。“这里的环境很美,交通也很便利,一有时间我便带着家人和孩子来这里,孩子们很喜欢这里。”市民张先生说。
      我市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尤其重视农家乐的发展。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每年拿出100万元的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技术培训等方式,扶持农家乐项目。今年我市加大力度扶持农家乐的发展,出台优惠政策,大力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发展农家乐,并制定了详细的标准细则,优化农家乐经营环境,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先后多次组织农家乐经营人员培训和外出考察学习,增加经营管理知识,借鉴先进经营模式,把先进的知识、技术、人才请进来,用到实处。目前,全市共发展农家乐42家,下一步将加大政策的宣传推广力度,增加农家乐的数量,扩大规模,助力乡村旅游的兴盛。
      在郑韩故城东北角城墙遗址公园工程现场,附属物清点等各项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与此同时,我市积极推进具茨山国家森林公园、黄帝故里二期、南水北调干渠滨河公园、龙湖宜居教育城西部生态休闲基地、白居易纪念馆等旅游项目综合开发,进一步完善景区硬件设施,大力开发游客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着力打造功能齐全、服务优良、环境优美、游客满意的特色文化旅游景区。“我们要充分发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品牌效应,切实加强旅游营销,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寻根拜祖、观光旅游,增加旅游收入。”市旅游和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说。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激活了文化,文化在旅游的传播下更加熠熠生辉。
      在公园、街头、乡村,文化和旅游交相辉映,把城市点缀得分外迷人。畅游故里,游客们可以在旅游中感受我市文化的博大精深;足不出户,游客们只要打开特色文化数字网,黄帝文化、新郑历史名人、具茨山岩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文化、大枣文化、古籍书目、地方文献等11个数据库显现出来,游客们在获取文化知识的同时,也饱览了遍地开花的旅游景点。特色文化数字网的开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郑风苑、具茨山、轩辕湖湿地文化园……孩子们都耳熟能详。对优美景色如此“上心”的孩子们,学习文化更是乐此不疲。6月1日是孩子们的节日,对于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来讲,更是一个开心难忘的节日。因为这一天市图书馆的叔叔阿姨们送来了为他们精心挑选的各个阶段特殊儿童读物300余册、少儿绘画作品200余幅。拿到书的孩子们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我们这次送书到学校,是为了让这群特殊的孩子们也享有像正常孩子那样阅读课外书籍的机会,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使他们健康成长。”该馆负责人说。这样的“送”还有很多,送书到军营、送书到基层、送书到厂矿……
      “前两天就听说市里的文艺巡演要到我们村了,这不,我们大家伙儿吃完饭就搬着凳子来看演出了。”辛店镇袁集村村民张大妈开心地说。从今年5月开始,“百场文艺演出”和“百场演出下基层”活动走进乡镇、企业、校园等,截至目前已出演30场次;公益电影从4月开始放映,如今已放映500多场,很受大家的欢迎。乡村农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多姿多彩,城里人也不例外,打太极、跳舞、看周末大家乐、听市民文化大讲堂……在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中,市民们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与此同时,我市全力做好具茨山岩画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走遍新郑”文化调查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推广;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坚持“走出去、请进来”,邀请知名专家开展学术研讨活动,深入挖掘我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

    责任编辑:王文翠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请您注意: 中国新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本网或子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郑政府网站,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郑政府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