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故里河南新郑,处天地之中、中原腹心。千百年来,新郑这座承载了无数记忆与辉煌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史前裴李岗、泱泱溱洧水、巍然古城墙见证着这座“中华第一古都”的沧桑巨变。
进入新时代,新郑以建设现代化全国一流中等城市为统揽,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制造等高端产业,通过“芯”“屏”联动、链式延伸,着力打造中原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芯”高地。
“三主三新”强支撑 产业构建新体系
新郑,抢抓时代机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郑州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先进制造业作为主攻方向,招引雪花啤酒、达利食品、光明乳业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培育好想你食品、润弘制药、遂成药业等一大批骨干企业发展壮大,构建了以电子信息、健康食品、高端商贸物流等为主,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制造、高端文旅等新兴产业加速崛起的“三主三新”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不断拓展新空间、跑出“加速度”,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
尤其是近年来,新郑坚持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一号产业来抓,以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终端和工业机器人为重点,引进锐杰微、尊绅光电、华思5G等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初步构建了涵盖芯片设计、封装、测试,显示面板生产,平台服务、人才培训为一体的电子信息全产业链条,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园在建区2000亩,实现项目落地即开工。在本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新增电子信息产业用地1万亩,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空间。
要素集聚筑根基 创新发展新高地
新郑现有市场主体12.5万家,大中专院校23所,银行机构16家,均居河南省县(市)第一。建设创新创业载体21个、省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25个。新郑大中专院校常年在校师生近30万人,硕士以上教师6000余人、副高级以上教师4000余人,这些人才构成了新郑高校专家人才库,为新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2021年以来,新郑23所高校参与地方企业技术创新等项目209个,提升企业产值超2亿元;依托“订单式培养”模式,为新郑电子信息主导产业输送技能人才5000余人,人才、科技、资金等发展要素正加速向新郑汇聚,成为中部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聚洼地、战略高地。
营商环境增活力 优化服务促发展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城市经济软实力、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新郑深化“放管服效”改革,2039项审批服务事项进驻政务服务中心,开办企业实现零跑腿、零费用、半日办结,在河南省营商环境综合评价中,连续两年客观指标在全省103个县(市)中排名第1位,综合成绩分列第1、第2,稳居全省县(市)前列,营商环境正成为新郑“金字招牌”,释放出“强磁场效应”。尤其针对电子信息产业环保要求高、用电需求大的特点,新郑投资2亿元,建成河南首家、淮河以北唯一的电子元件清洗废水污水处理厂,破解项目落地瓶颈制约;投资5亿元,规划建设3个变电站,提供充足电力供应;在河南省县(市)率先设立电子信息产业基金,两期规模30亿元,助力好项目快落地、早见效。如今,“当年签约、当年拿地、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投产”的“新郑速度”,已成为新郑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美丽的蝶变生生不息,美好的故事正谱新篇,作为河南省县域经济排头兵,新郑正以开放、文明、创新的姿态在崭新的时代璀璨神州大地!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本网或子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郑政府网站,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郑政府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 |
主办:新郑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新郑市人民路186号
邮编:451100
版权所有:河南省新郑市人民政府
备案编号:豫ICP备05015077号-1
版网站标识码:410184000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