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未来新郑 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规划

新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新郑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实现全域城镇化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攻坚时期。《新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十三五”时期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理念、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规划,主要阐明“十三五”时期新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发展任务,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指导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抢抓机遇、奠定基础、确立地位,在科学发展上迈出坚实步伐的关键五年。五年来,面对极为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全市上下认真贯彻河南省和郑州市重大战略部署,牢牢把握“抓改革创新、强投资开放、促结构转型、求民生改善”总要求,深入实施“双融入、双承接”发展战略,着力提升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社会建设、民主法制建设水平,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十三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节 “十二五”发展成就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620亿元,是2010年的1.6倍,年均增速达1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60亿元,年均增幅达到29.9%;税收达到41亿元,年均增幅达到31.4%,财政收入和税收总量均居全省县(市)首位,跻身全国财政收入百强县(市)第44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73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7倍,实现年均增长2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96亿元,年均增长1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258元,年均增长11.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027元,年均增长13.5%。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总体评价在全省108个县(市)蝉联第1位,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晋升至第45位,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晋升至57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产业转型迈出新步伐。初步形成了以商贸物流、食品加工、生物医药为主,富士康配套产业、高端制造业和传统制造业提升为辅的“三主三辅”现代产业体系,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4.7:70.9:24.4调整为2015年的2.8:58.2:39.0。工业经济量效齐升。雪花啤酒等一大批“三力”型食品加工项目建成投产,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开工建设了润弘制药产业园,引进了国药集团等知名企业,生物医药产业实力加速壮大;形成了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农民特色创业园互为补充、联动发展的产业载体发展格局;“好想你”、“白象”、“枣博士”等获中国驰名商标,全市上市企业达到6家。第三产业势头强劲。引进了华南城、华商汇等一批航母型、基地型、集群型商贸物流项目,大力实施OTO模式,“新郑商贸”开始流通全国各地;持续做好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和黄帝文化国际论坛,黄帝文化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交通、兴业、中信等银行纷纷在新郑设立分支机构,我市成为全省进驻银行最多的县级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十一五”末的24.4%提升到39%。农业经济持续繁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十二五”末,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27.5万吨;新建高标准农田6万亩,新增土地流转面积9.6万亩,新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农业专业合作社308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3个,形成了中国红枣综合产业园、优质大樱桃基地等10多家特色产业园,成功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初具规模。

新型城镇化实现新突破。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民生优先、产城融合、城乡统筹”,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中心城区功能更加完善,新修文化路、学院路等新区道路22条、58公里,改造人民西路、庆安路等市区道路15条、25公里,城市路网基本完善;黄水河湿地文化园、轩辕湖公园、郑韩故城遗址公园一期等项目基本建成,市民生活环境日益改善;新郑一中、新郑人民医院、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成投入使用,新郑商会大厦等中心商务区项目全面启动。龙湖教育园区加速发展,建成鸿鹄路南延等9条32公里道路,完成各类市政管网铺设142.6公里,启动了龙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和双湖大道人防休闲工程建设,郑州轨道交通二号线新郑段全面开建。薛店、辛店新市镇建设成效显著,城镇面貌焕然一新。中华路北延、大学路南延、G107连接线等新建工程和G107、S102等拓宽改造工程建成通车,基本形成全域通达、廊道配套的路网框架;建成游园(广场)2个,升级改造游园(广场)14个,构建了以廊道为纽带的生态体系,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8%;新建污水处理厂达到4座,基本实现市域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市域垃圾无害化处理基本达到100%,“绿、亮、净、美、畅”的城市环境初步形成。累计拆除各类建筑物1170万平方米,开建新区第二社区等63个社区,新建安置房657.13万平方米,梨河镇绰刘等25个社区实现回迁,回迁10852户,41408人。成功创建国家卫生镇1个、省级卫生镇3个、郑州市卫生乡(镇)7个;省级、郑州市卫生先进单位99个、卫生村(社区)91个;郑州市无烟单位234个,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对古村落、古建筑、古城墙等实施保护性开发,留住了乡村记忆。在社会治理体系、智慧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新型城镇化动力不断增强。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2%,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

改革开放创新取得新进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两集中、两到位” 和“五单一网”改革基本完成,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真正实现了“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完成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园区)与所在乡镇机构套合改革;在全省率先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办证试点工作;成立了政通投资公司、新区发展投资公司两个百亿级政府融资平台,成功发行省内最大规模县级市城市投资债券;“五险合一”改革顺利完成,医疗卫生、食品监管等领域改革也取得阶段性成果。对外开放持续扩大,累计引进域外境内资金44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9.67亿美元。科技创新实力倍增,新增郑州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3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院士工作站3个;出台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扶持政策,电子商务和新能源新材料创新创业综合体投入运营;2015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5.82亿元,是2010年的1.6倍,连续22年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称号。

生态文明建设获得新成效。围绕打造美丽新郑,以治污减排为主线,以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坚持监管与治理并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开展林业生态建设,新建郑新快速通道、中华北路等生态廊道28条343.6公里,实施绿化提升工程,累计造林13.7万亩。强力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双洎河、黄水河、莲河和十七里河综合整治,打造全域生态水系,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拆改燃煤锅炉159台,大力推动机动车尾气治理,开展扬尘防治专项排查,建设无燃煤区4.56平方公里。积极开展生态区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和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污染治理,成功创建5个省级生态镇、24个省级生态村、22个郑州市级生态村。深入实施项目减排、工程减排和结构减排战略,2015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降低17.4%,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0年削减16%、20%、2%和4%。不断强化环境监察力度,持续开展“十五小、土”企业整治等专项行动,市民环保意识不断增强。

社会治理能力实现新提升。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与群众自治有效衔接、互为支撑,基层治理结构不断完善,政府履职能力有效提高。不断加强“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建设,按照“条块融合、职责明确、联动负责、网格覆盖”的原则,划分三级网格923个,下沉各级各类人员3676人,排查两大类20项工作突出矛盾159189起,调处率达99.4%。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机制,集中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不断强化对煤矿、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监管,确保全市未发生特大安全事故。持续健全群众信访工作机制,畅通群众信访渠道,杜绝了群体性事件发生。全面推进“双安双治双基”建设,城乡重点区域实现技防全覆盖,公共安全感指数居全省前列。

和谐社会建设呈现新气象。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推进各项社会事业迈上新台阶,全市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超过68.63%。全面实行十二年免费教育,新建、改建中小学、幼儿园89所;五年来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43551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208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建成村级幸福站、社区托老站29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新农合参合率超过99.85%。深入开展“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顺利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市立综合医院主体工程完成,新建、扩建乡镇卫生院6个,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家,标准化村卫生所264家,市、乡、村三级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形成。扶贫开发成效突出,完成具茨山苗家沟等9个贫困村6800人易地扶贫搬迁,建成安置房30万平方米。扎实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体育、妇女儿童、慈善、气象等工作都取得了突出成绩。

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是新郑科学谋划特点最突出、创新实践特点最鲜明、转型发展成效最显著、综合实力提升最明显的五年,是新郑发展优势日益凸显、发展后劲蓄积增强、在全省发展大局和郑州都市区建设中地位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经过五年的努力,我市站在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实现全域城镇化新的历史起点上。

第二节 “十三五”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国际国内环境继续发生复杂深刻变化,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必须准确把握、妥善应对,更加奋发有为地开拓发展新境界。

发展机遇。一是以信息化、智慧化、低碳化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全球迅速发展,诸多领域的技术突破和大规模产业化即将产生,将深刻改变现代经济生态系统,为我市壮大新兴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完善“三主三辅”现代产业体系拓展了新空间。二是国家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我市今后五年消除制度性障碍、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全市持续发展的新动力新活力提供了新保障。三是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推进和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为我市加快构建“三主三辅”现代产业体系、发挥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先导作用,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全域城镇化奠定新支撑。四是省委、省政府把加快航空港经济实验区建设作为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融入全球价值链和全球市场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多措并举全力支持航空港经济实验区发展,为“十三五”时期新郑接受航空港经济实验区相关高端要素辐射带动,形成全方位、高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带来了新机遇。五是建设郑州国际商都成为郑州“十三五”及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统领,为我市发挥文化、区位、产业等优势,吸引更多人流、物流、商流在新郑汇集,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跃升提供了新契机。

面临挑战。一是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加大。未来五年,国内经济仍将处在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时期,国内经济矛盾和风险进一步加大,我市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新兴产业规模亟待做大,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不够,产业转型升级动力有所减退。二是周边区域竞争日益激烈。金水区强力打造全省“首善之区”,二七区着力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登封定位于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巩义、新密等也都在积极强化次区域服务中心功能,各地对生产要素的争夺日趋激烈,对我市加快发展形成了一定的“挤出效应”。三是资源和环境制约更加突出。进入经济新常态,原有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弱化,资金短缺问题依然存在,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与快速发展对土地需求增加的矛盾将日趋突出,全市节能减排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任务还很艰巨,这些“短板”的存在为我市“十三五”时期更好更快发展形成了一定制约。四是社会矛盾积累加深。我市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提速,社会结构、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内生性社会矛盾进入易发期,弱势群体要求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期待在上升,中产阶层要求拓宽上升通道的期待在增加,不可避免产生一定的矛盾和冲撞,对我市社会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总体判断:“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变,将跨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实现全域城镇化、加快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这一时期,全市上下必须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战略机遇意识,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努力开创新郑发展新局面。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突出“双融入”,坚持借势发展。以建设田园临空经济强市为目标,加快实施“融入大郑州、融入航空港”战略,加快推进新郑与郑州、与航空港实验区规划同步、基础设施同建、产业同构,努力实现与郑州、与航空港经济实验区的“无缝对接”。

突出动力转换,崇尚创新发展。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作为新常态,下大力气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实现由主要依靠资源和投入为主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为主的动力转换,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及商业模式创新,增强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和驱动力。

突出统筹兼顾,注重协调发展。牢牢把握“四个全面”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面协调发展。

突出生态优先,倡导绿色发展。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努力创造清新优美、绿色低碳、和谐共生、生态宜居的新新郑。突出“双承接”,厚植开放发展。在“融入大郑州、融入航空港”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承接郑州市退城产业转移,千方百计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项目,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增强加快全市发展的活力。

突出民生为本,推进共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切实解决好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第三节 战略定位

根据河南省和郑州市重大战略布局,结合我市发展优势,提出我市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

现代田园临空经济强市。以服务郑州都市区、服务航空港综合经济实验区为格局,以两城两市镇的快速通道和绿色廊道为纽带,以产城一体和公共服务为依托,最大程度地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围绕“山水田、产城园、健养闲”,着力建设适宜人居、适宜产业发展的现代田园临空经济强市。

全国新型城镇化示范城市。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为契机,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民生优先、产城互动、城乡统筹”,加快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推动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推进城市“多规融合”制度和智慧城市建设,探索一条适合我国中部地区县级市新型城镇化的道路,努力打造全国新型城镇化示范城市。

中原经济区商贸物流中心。依托郑州航空港和新郑市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加快推进华南城、华商汇等现代商贸物流园区建设,培育发展电子商务、智能物流、文化休闲等业态,将新郑打造成为辐射中原经济区的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黄帝故里历史文化名城。充分发挥黄帝文化、郑韩文化、裴李岗文化等资源优势,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和黄帝文化国际论坛为载体,挖掘文化内涵,创优旅游品牌,持续提升黄帝文化品牌知名度,推动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新发展,着力打造黄帝故里历史文化名城。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宏观环境和发展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继续巩固和保持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领先地位,力争提前三年实现生产总值、居民可支配收入较2010年指标实现翻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初步实现现代化,基本实现全域城镇化,初步建成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和谐的现代田园临空经济强市。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郑州市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商贸物流、现代食品制造、生物制药等三大主导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创新创业取得新突破,服务业发展全面提速,综合实力在全国排名中不断提升。

——人民生活品质稳步提升。全面消除贫困,实现更加充分就业,力争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同步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舒养、住有安居、出有畅行、游有美景,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归属感显著提升。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各项约束性指标力争全部达到或符合国家、省、郑州市下达目标。统筹推进城市生态体系重建,加快推行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综合提升城市的生态景观效果。

——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行政效率和政府公信力明显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依法行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城市管理市民参与度不断拓展,打造法治、安全、效率的新郑形象品牌。

——精神文明建设持续进步。城市文脉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挖掘利用,黄帝故里历史文化名城魅力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社会道德风气加速好转,市民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

目   录

第一章  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 1 -

第一节 “十二五”发展成就. - 2 -

第二节 “十三五”发展环境. - 7 -

第二章  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 10 -

第一节  指导思想. - 10 -

第二节 基本原则. - 10 -

第三节 战略定位. - 12 -

第四节 发展目标. - 13 -

第三章 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 16 -

第一节 崇尚创新发展,打造实力新郑. - 16 -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 16 -

(一)打造以食品、医药为主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 16 -

(二)打造以商贸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基地. - 21 -

(三)打造以都市生态为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 26 -

(四)打造“互联网+”产业融合创新示范基地. - 30 -

(五)构建现代产业科学发展载体. - 31 -

二、构建现代创新体系. - 33 -

三、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 36 -

第二节 注重协调发展,打造魅力新郑. - 37 -

一、优化市域城镇体系. - 38 -

二、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 41 -

三、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 45 -

四、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 46 -

第三节 倡导绿色发展,打造美丽新郑. - 48 -

一、强化资源节约和管理. - 48 -

二、加强城乡环境整治. - 49 -

三、加强城乡生态建设. - 51 -

第四节 厚植开放发展,打造活力新郑. - 52 -

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 52 -

二、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 55 -

第五节 推进共享发展,打造幸福新郑. - 57 -

一、 实施五大民生工程,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 57 -

二、 创新五大社会建设体系,建设和谐宜居家园. - 63 -

第四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 69 -

第一节  抓好规划实施. - 69 -

第二节  注重规划协调. - 69 -

第三节  强化规划督查. - 70 -

第四节  加强规划考核. - 70 -

更新日期:20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