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貌】新郑市在全国自然地理分布中处于二阶台地前沿,秦岭纬向构造东端,在河南省地质构造单元划分中,跨两个地质构造基本单元。西部属于嵩箕台隆,基岩裸露,构成西部山地、丘陵的地质基础;东部属于华北坳陷的通许凸起,第四系松散堆积物覆盖于基岩之上,构成东部平原的地质基础。与地质构造基础相对应,新郑市在河南的地貌格局中,处于豫西山地向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中部高,南北低。地貌类型有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等。山地和丘陵集中分布在西南部和西部,系嵩山山脉的东部边缘,主要由陉山、具茨山、泰山、梅山、山包嶂山等山地丘陵组成。其中,除具茨山主峰风后顶海拔793米,相对高度540米,属于低山类型外,其他各山山顶海拔均在4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不到200米,属于丘陵类型。岗地主要分布在山丘外围和中部地带,系早期山前洪积倾斜平原,经后期流水切割作用形成岗丘状地貌形态,较大的岗东部有马岭岗、万僧岗、寿阳岗,南部有黄岗,西部有双岭岗、武岗,北部有走马岗、裴李岗等,大部分为新生代第四纪黄土覆盖,局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平原多集中于京广铁路以东的黄河古阶地上,其中包括八千乡、龙王乡的大部分地区及和庄镇、薛店镇、孟庄镇的部分地区。京广铁路以西的双洎河、黄水河(古溱水)和潩水河两岸有带状冲积平原,面积很小。
【河流】新郑市地处淮河流域。境内河流分别属于颍河和贾鲁河水系。属颍河水系的主要河流有潩水河、双洎河、黄水河(古溱水)、梅河、暖泉河和莲河。潩水河,发源于新郑市辛店镇的具茨山主峰风后岭白龙潭,流经观音寺镇入长葛市境。境内河段约24公里,流域面积102平方公里。此河因流域工业较少,污染不甚严重,尚可饮用。双洎河,清朝以前称洧水,发源于登封市阳城山,流经新密市境,在新郑境内河段35.5公里,流域面积239平方公里,为新郑境内最大河流;20世纪70年代尚可饮用,80年代后由于上游发展地方工业,大量提取地下水和工业污染等,已成季节河,且鱼虾无以生存。黄水河,本名溱水。黄水之名也是至清代启用,为境内第二大河流,发源于新郑西北泰山,全长29.4公里,流域面积110平方公里。此河由于流域工业污染,至21世纪初已无法养生。梅河,发源于薛店镇岳庄西北,全长26.5公里,流域面积106平方公里,尚可饮用。属贾鲁河系的河流有十七里河、十八里河和潮河等,皆季节河。
【气候】新郑市处于华北平原、豫西山地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适中,四季分明。公历3月至5月为春季,天气温暖,多东北、西北风,雨水偏少;6月至8月为夏季,天气炎热,多东南风,雨水偏多,降水量占全年的52%;9月至11月为秋季,天气凉爽,风向不定,雨水偏少;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天气严寒,多西北、东北风,雨雪偏少。主要灾害性天气为旱、涝、风、雹等。年均气温14.2℃,历史最高气温42.5℃,历史最低气温-17.9℃;年均降水量676.1mm,最高年降水量1174.0mm,最少年降水量449.4mm;年均蒸发量1476.2mm,最高年蒸发量1976.2mm,最低年蒸发量1237.3mm;年均日照时数2114.2小时,最高年日照时数2571.3小时(1978年),最低年日照时数1753.3小时(1989年);年均雷暴日数19天,最多年雷暴日数26天,最少年雷暴日数11天;年均雾日22天,最多雾日38天,最少年雾日7天;年均霜日67天,最多年霜日90天,最少年霜日44天;年均大风日7天,最多年大风日24天,最少年大风日0天。2008年平均气温14.8度,比常年值偏高0.4度,异常度为0.6,属正常;年最高气温35.8度,出现在6月29日,年最低气温-11.8度,出现在12月22日;年总降水量691.8毫米,比常年值偏多22.9毫米,距平百分率为3%,属正常;年日照总时数为2066.8小时,比常年偏少47.4小时,异常度为-0.2,属正常。总的来说,全年气温、降水、日照均正常。
![]() ![]() |
主办:新郑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新郑市人民路186号
邮编:451100
版权所有:河南省新郑市人民政府
备案编号:豫ICP备05015077号-1
版网站标识码:4101840001
![]() |
![]() |